经常会遇到这样的情况,事情拖到无可再拖,然后慌张着如临大敌。
之前看过一篇文章,对这种行为分析的一针见血,这是人不够自律的一种体现,平时不善于将事情提前完成,然后堆积推脱,到了最后关头慌忙完成,虽效果不佳但却能够给人以一种心理安慰。
忙碌的感觉会让人产生成就感。
很多人其实知道这样不好,但是却总是享受着这样的错觉。
摘录文章《治疗拖延症的小技巧》
人性本是拈轻怕重,试图通过最小成本获取满足。
人们往往更愿意去做那些能够立刻尝到甜头的事;如果眼前尝不到甜头,那么人们就会在心里给它的价值打个折扣,哪怕它对未来很重要,也会拖拖再说。
NO.1 设一个“糟糕”的小目标
事实上你一上来就把事情搞砸有时是个好消息,这说明你已经开始了,完成比完美更重要。
NO.2 设一个“幸福”的多巴胺事件
完成目标或任务后给自己设个小奖励,就是非常有效的“多巴胺事件”。比如数学考过125分就给自己加个鸡腿。
NO.3 建立“庄重”的仪式感
仪式感相当于一个按钮,当你去做这个动作的时候就是告诉大脑,我要开始进入另一个状态了。
比如,你端正做好,喝过一杯牛奶,放好水杯,拿起那个确定的笔,就预示着自己要专注地复习了。
NO.4 运动起来,重获控制感
运动可以刺激身体产生一种叫做内啡肽的荷尔蒙,有助于提愉悦感和幸福感。
惯性拖延的人往往压抑自己的情绪和行为,运动可以有效地调节这种情绪,让你充满力量和控制感。
NO.5 先啃最硬的骨头,延迟满足
根据《少有人走的路》这本书的建议。我们可以通过“延迟满足”,每天在自己精力非常旺盛的时候,专注做完成最难的三件事情。
“如果你必须吃掉一只青蛙,不要长时间盯着它看。如果你必须连着吃掉三只青蛙,记得要先吃掉最大、最丑的那只。”
——博恩•崔西,《吃掉那只青蛙》
NO.6 让人着迷的“4分钟法则”
就这样,如果你觉得很难行动起来,不妨先给自己一个许诺:只投入4分钟。4分钟之后,你就会面临停下来还是继续下去的选择。
幸运的是,在大多数情况下,一旦进入轨道,你就算想停也停不下来了。
NO.7 放弃“弱势的宣言”,去适应
反抗的时候我们需要认清,即使这件事我们不喜欢,但若别无选择,如要必须面对,那我们何不把它做好?认清这一点,这很重要。
「物竞天择,适者生存」,适应是一种接受,也是一种挑战。人的一生实际上就是一个不断适应的过程,也是人生别无选择的课题,与其被迫适应,不如主动适应。
NO.8 放弃侥幸,没有如果
很多人都曾在「生死边缘」上挣扎过,譬如在临考试前一晚,用尽洪荒之力在最后的强压下背书,意外发现结果并没有那么糟,这就为之后的放纵打下了基础。这是给我们最大的心理暗示,结果一次两次,你总有逃不过的一劫。
事后,有人后悔,如果当时不存有侥幸心理就好了。再多「如果」已是过去,世界上没有后悔药。希望「如果」不存在,希望没有为时已晚。
NO.9 远离懒惰,这个真的炸弹
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
蔡康永说过一段话,诠释了懒惰者的错过:
“15岁觉得游泳难,放弃游泳,到18岁遇到一个你喜欢的人约你去游泳,你只好说‘我不会耶’。
18岁觉得英文难,放弃英文,28岁出现一个很棒但要会英文的工作,你只好说‘我不会耶’。
人生前期越嫌麻烦,越懒得学,后来就越可能错过让你动心的人和事,错过新风景。”
NO.10 恐惧是行动的催化剂
杰夫斯说,当你能坦然地面对自己的感觉时(也就是恐惧),你就可以让自己行动起来。通常,如果你无法诚实地面对自己,那么那些你原本可以克服的恐惧和障碍,都会膨胀到让你难以应付的程度。
NO.11 目标清楚,才更有行动力
目标需要有实质的内容和时间的限制,实际就是SMART:
必须是具体的Specific
必须是可以衡量的(Measurable)
必须是可以达到的(Attainable)
与其他目标具有一定的相关性(Relevant)
具有明确的截止期限(Time-bound)
所有长期的目标都必须靠具体的短期目标来支持,而一个主要目标应该包含一个或更多的次要目标。
长远的愿景可以是一个结果,但短期的计划必须是具体的措施。这样你会更有行动力!
NO.12 现在就是“最后期限”
“就抓住现在,不要相信明天。”——贺拉斯
#行动
来一起运用起这些小技巧,做行动的巨人,远离拖延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