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味道

      时光匆匆,好似高中毕业之后,各种节日似乎就淡了。从大学开始到上班,很多节日像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这些传统的节日,感觉和平时的周末并无多大差别,无外乎多放了几天假而已。学业重、工作紧、生活压力大,好像所有的注意力都放在了假日放松上,而忽略了假日的真正起源和意义。

   

  受香香老师邀请,去她家包粽子,才意识到今年的端午节即将要来了。上学时因为自己生日与端午相邻,所以总能记得。而现在,自己生日都几乎会忘记,端午节更容易被忘记了。小时候各种节日的记忆,都是离不开奶奶,端午节也不例外了。

        端午节的到来,还得从家里的芦苇荡说起了。每年的三、四月份,总是伴随着万物生长,老家门前不远处河边那郁郁葱葱的芦苇荡伴随着微风,无不像是在对所有人招手,告诉着所有人,端午节快要临近了。

        即将接近端午节的时候,奶奶总会在下午六点以后,从家里拿着一个蛇皮袋子,带着我前往河边的芦苇荡去摘芦苇叶。有点燥热的农历五月,穿着短袖短裤就和奶奶闯进了芦苇荡,去得早的话,芦苇荡里面还没有几个人,两米多高的芦苇,笔直的站在那里,伸出它的所有枝叶,好似已经为即将到来的端午节做好了充分的准备,贡献出自己的叶子了。

      摘叶子也是有技巧的,奶奶告诉我,摘叶子要找芦苇下面或者中间枝干上稍微比较大的叶子进行采摘,摘叶子要一只手扶住芦苇杆,另一只手捏住叶子根部,迅速往下一扯,一片完整的叶子就摘下来了。而我在最初采摘的时候,总是扯着叶子一拉,叶子就从中间一分为二,对于包粽子来说,这片叶子就废了。看着奶奶娴熟的手法,一片一片完整的芦苇叶子被她迅速的摘下来,整齐的放在手上,而到我这,一半芦苇叶子在手上,一半芦苇叶子在枝干上,渐渐的开始垂头丧气了。奶奶注意到我有挫败感了,就告诉我说没事,做啥事都是有个过程的,别着急,慢慢来。说完之后,她把自己已经摘好的叶子,头尾对折起来,并迅速从草丛里摘下一根细长的叫不上名字的草把芦苇叶子绑上,并递到我手上。虽然这一把粽子叶不是我摘的,但是那刻,我还是会有点满足感,好像这一把粽子叶有自己的一份功劳一样,刚才摘叶子的挫败感,已经烟消云散了。

        我迅速的将奶奶绑好的粽子叶放进袋子后,仔细观察着奶奶采摘叶子的手法,于是重新开始采摘,先前几次还是会把叶子从中间给扯开,摘着摘着总算有一次成功的摘下了一片叶子,自此以后,采摘芦苇叶子的技术总算是掌握了。

        芦苇叶子对于包粽子来说,相当于粽子的外套,光有芦苇叶子,对于北方的粽子来说是不够的,外套里面呢还需要有一件T恤,而这个T恤就是斛叶了。

      槲叶的采摘可要比芦苇叶远很多了,记忆中,妈妈和几个邻居婶子带着我和婶子家的孩子,我们一行人,拿着蛇皮袋子,顺着家乡的小路,一直往北边进山的路上走去。走完我们的村子,到了隔壁叫做"太子寺"的村子,而后过了小河后,顺着小路,往山上爬去,到了半山腰时,已经可以看到一大片一大片的槲叶呈现在我们眼前了。

刚采摘槲叶的颜色

        槲叶的采摘可不像芦苇叶的采摘那么矫情了,槲叶本身叶片比较厚实,有大人手掌那么大,也像手掌展开的形状一样,外表呈深绿色。

马兰草

槲叶采摘起来可是既简单又爽快,跟着妈妈一学就会,不一会就采摘了一大把,顺手摘起草丛中的细长的草,将它绑住,扔进袋子里,不一会儿,我和妈妈采摘的槲叶就有半个蛇皮袋子了,旁边婶婶看到我的劳动成果后,传来了夸奖的话,此时自己的内心别提多开心了,摘起叶子来也就更有劲了。当然,要比起采摘速度,那大人要比我们这些小孩子采摘的快多了,等到我们采摘完在旁边玩的时候,妈妈们已经顺势把包粽子用的马兰草在槲叶附近的草丛中已经采摘完了。

        回到家之后,奶奶和妈妈择完芦苇叶和粽子叶中的一些杂草和小叶子后,把槲叶和芦苇叶分开放在一个大盆子里面,给盛上叶子的两个大盆里面倒上水,用刷子小心翼翼的把叶子上粘上的小虫子刷下去,并且把叶子洗刷干净,接着给盆里面的叶子换完水后再泡上一中午。傍晚时分,给大锅里面加上水,放上两个蒸笼,下面的蒸笼放上泡过的槲叶,因为槲叶叶子厚,所以要放在下面,上面的蒸笼铺上泡过的芦苇叶,锅里加上干柴火。起火前二十分钟,得用大火,等奶奶在灶炉子里面加上爸爸从山坡上砍来的干柴之后,奶奶就将风箱交给我了。那时候拉风箱可有劲了,拉了十多分钟之后,炉子里面的柴就快烧完了,奶奶加柴火时看到我拉风箱热的豆大的汗珠从额头上流下来之后,心疼的笑了笑,用毛巾给我擦完汗珠,并给我说,五分钟后,大火就可以停了。奶奶将炉子里已经快烧完而变的红通通的柴灰堆用火钳子推散开来,目的应该是用小火均匀受热,然后在上面加上一铲小碎块干柴,打扫完灶炉旁边的柴堆后,于是就带着我从家里出去透气去了。不一会儿,从锅里传来了浓浓的粽子香,在我家院子里面玩的小伙伴竟然都误以为是我家粽子早早包好了快出锅了,等到奶奶揭开锅盖那刻,大家才惊讶的发现锅里面竟然蒸的只是粽子叶和马兰草。

        等到正月初三的晚上,奶奶和妈妈将前两天煮好的芦苇叶、槲叶、马兰草放到大盆里面泡着。另外将准备好的糯米、四季豆、红枣泡在另外一个小盆里,把它们充分的寖润在水里面,使得这些食材不至于过干而影响后期的口感。粽子叶泡在水里面也是为了防止叶子过干而在包粽子过程中裂开。

   

以槲叶为主的长方形粽子

  初四吃过午饭后,奶奶和妈妈就开始包粽子了。小时候的端午节也是放假的。现在仍然记得,在我们村子里,大家包的粽子分两种形状,分别是以芦苇叶为主的三角形粽子和以槲叶为主的长方形粽子。大多数人包的粽子还是以槲叶为主的长方形粽子比较多,三角形粽子会包的人就比较少了。奶奶在我们村子里是属于比较有手艺的人,用家乡话叫“手巧”(之前在名为《奶奶》的文章中多有描述过)。

        包粽子时,首先是左手拿四片芦苇叶子,叶子根部乡下,颈部(叶尖)向上,并且把叶子拨开为扇状,用右手的拇指和食指捏住叶子根部,迅速的在叶子上转一个圈,将转过圈后的叶子根部放在芦苇叶四分之一处,然后用左手拇指按住,一个可以装粽子食材的窝就打好了。此时需要在打好的窝里面放入三片槲叶,槲叶的根部向下,也就是把根部放在窝的底端,叶子向上分散开,铺满芦苇叶打好的窝。

        这个时候从泡着食材的水盆里面捞一把带有四季豆和黄豆的糯米,放入布满槲叶的窝里面,满满的一窝食材,红色的四季度和金黄色的黄豆把窝里面的糯米点缀的五彩斑斓。最后,从盆里捞一颗红枣放在食材上。这些食材经过一晚上的寖泡,个个都涨的圆鼓鼓的,好像已经做好了准备,为端午节贡献自己。最后一个只有奶奶包粽子会有的环节,就是奶奶会从食材盆里面捧一抔水撒在食材上,后来问及奶奶为什么需要再放入一抔水,奶奶说别小看这一抔水的作用,有了它可以让蒸熟的粽子口感更加软糯可口。

马兰草绑住粽子

      完了之后,奶奶用左手拇指和食指捏住三角窝上部,右手把三角窝以上的芦苇叶连同槲叶往下一压,直接盖在食材上,与此同时,左手食指和大拇指捏住盖在食材上叶子的两端,右手将盖在食材上多出来的芦苇叶梢捏住,顺着粽子外围的三角棱边绕上一圈,这个时候多出来的芦苇叶子就已经基本系在粽子上了,最后将多出来的芦苇梢用捏食材两边盖的左手同时捏住,然后右手从叶子盆里面拿一根马兰草,一段捏在左手端,另一端用右手绕着粽子棱上绕几圈,确保马兰草紧紧的绑住了粽子叶,而不至于让粽子叶散开来,最后将马兰草末端在粽子身上打一个结,就这样一个成型的芦苇三角形粽子就做好了。

        包好的粽子,被奶奶和妈妈整整齐齐的把它放在大盆和桶里面,这样做也可以使得粽子食材里面多余的水分得以沥出来。奶奶每年都会做很多粽子,像春节一样,会做很多各种馅、各种口味的白面馒头。有一部分会给远方城市的亲戚,有一部分会给隔壁镇子的姑姑,最后一部分自己吃。而捎给远方亲戚的粽子,通常情况下都会放在街道里开大巴车的师傅车上,并提前给远方亲戚打好电话,让去客运站大巴车上找师傅拿。其实这个做法和习惯,在我们那个地方和那个年代,很多人都会这样做。而到今天,大家都忙于工作,老家没有多少亲戚了,奶奶也已经去世十几年了,再想吃一次老家的粽子,已然是很艰难了。

      我和姐姐通常在这个节日里,算是奶奶和妈妈的的得力助手了。姐姐从小就聪明好学,继承了奶奶手巧的特质,学东西很快,而且做的也很好,做出来的东西小巧玲珑,总是会迎来邻居的夸赞。在这个时候,姐姐会跟着奶奶学习包粽子,奶奶就这样示范着包了两三次,姐姐就可以完整的包好一个粽子了,而且手艺和妈妈比起来,那毫不夸张的说是不相上下。

        可能因为是男孩子的缘故,我在学习包粽子这方面,可就显得笨拙多了。看姐姐包的那么好,我就开始缠着奶奶,也让奶奶教我,奶奶教我所有的东西,总是不厌其烦。在奶奶的指导下,我不亦乐乎的学了起来,比起姐姐的学习力,我可算是比较迟钝了,非得奶奶手把手教个十来遍,才勉强可以包好一个粽子。

       

我包出来的粽子,如果你仔细观察它,我的粽子没有姐姐包的那么棱角分明,没有姐姐包的那么紧致。等到粽子出锅以后,奶奶把粽子一个一个从锅里拿到篮子里,当奶奶拿到我的粽子时,总会笑呵呵的说,这是旭旭包的粽子......

        时间好像被奶奶安排的刚刚好,粽子快包完的时候,妈妈就开始准备晚饭了,包完粽子,基本上每年都是晚上六点了,一下午的时间,家里就摆满了粽子。

      吃完晚饭以后,奶奶开始给锅里加上半锅水,接下来给锅上架上蒸笼,在蒸笼上铺满包好的粽子,一层、两层、三层,满满的三笼粽子。盖上锅盖后,奶奶会给锅盖上放上一块稍微重一点的石头,于是着手生火了,这个时候,奶奶早已将一大堆粗木柴、钢炭、细木柴和生火用的麦秆准备在灶炉旁了。

        对于火候的控制,奶奶起先用麦秆引完火后,放上比较容易着火的细木柴。等细木柴着火了,在细木柴上面放上粗木柴,粗木柴就比较耐烧了。大概粗木柴的大火烧了将近二十分钟后,锅里的汽就赶上来了,这个时候,就可以加上钢炭了。小时候在我们那地方,大部分人都用的风箱。在家里拉风箱的事,我是最积极的。奶奶告诉我,架上钢炭之后,可要卖力的拉风箱了,锅上的汽不能少,大火不能停,这样粽子才能熟到心。钢炭产生的火焰和热度可要比柴火强多了,因此这个环节要半个小时以上了。奶奶说这半个小时,至关重要,火不能停,如果中间火停了,锅盖上的汽断了,这粽子的香味就不浓了,所以这重任就交给我了。

        当然我也不负奶奶的信任,不到五分钟,锅里的蒸汽就顺着锅盖哧哧的往外窜。从锅里窜到锅盖上,从锅盖上窜到厨房,再到整间屋子,再由门、窗户窜到屋外,窜到院子里,窜到村子里。似乎这些带有粽子味的香气在到处宣扬着粽子就要熟了,端午节就要到了。

      奶奶的手艺活,村里人都是知道的。而此时此刻如果你以为粽子要出锅了,这个想法也没错,因为村子里面的人做粽子都是这么做的。而奶奶手里的粽子想要出锅,还得一晚上,反正这天晚上粽子是不可能吃到嘴里的。闻着锅里粽子散发出来的香味,看着别家小朋友吃着自家早早出锅的粽子,别提当时有多馋了。

      晚上睡觉前,奶奶会给灶炉里面加上易燃的小碳块,继续保持着锅里面的温度,而锅上的蒸汽,此时还没有停歇,只是要比大火时缓了很多。小碳块燃尽之后,它会由之前的黑色变成火红色,继续发挥着余热,而这些热量则足以维持五六个小时,使得锅上面的蒸汽不间断。

      一般到了半夜差不多三四点的时候,奶奶仍然会起床,走到灶台边,给锅炉里再加上些小碳块,等到半个小时,小碳块燃尽之后,奶奶用火钳子将快燃尽的火红色碳块推开,由中间铺满整个炉子内,用这些碳块的余热维持剩下的三四个小时,直到天亮。锅里的蒸汽经过一晚上的酝酿和散发,等到了黎明时候,蒸汽虽然是小了些,但是香味却更加的浓郁了。

   

奶奶包的粽子似乎有这么大

  初五,端午节的这天上午,离起床还有半个小时。奶奶在外面已经收拾粽子了,可能是开了锅盖,粽子的香味一下子由灶台窜到了卧室,此时此刻,粽子的香味触发了我的味蕾,睡意一下子全无。奶奶在外面灶台处就叮咛我们,赶快穿好衣服洗好手,就要吃粽子了。这个时候,我和姐姐就立马精神了,迅速的穿好衣服洗好手,看到桌子上奶奶早已将白开水给我们准备好了。

        虽然我第一口想要吃的是粽子,而不是喝白开水。但是此时奶奶就会很严肃的说,吃粽子前必须先喝水,喝完水才能吃粽子,要不然粽子太黏,肚子里太空了,不喝水吃粽子,粽子会粘在肚子里,不容易消化,以后再吃其他东西,就会引起消化不良。奶奶的说法,放到现在,依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虽然我并没有理清里面的一些科学依据,但是现在身边仍然不乏有一些认识的人,就是因为吃粽子前没喝水,而引起各种胃病及消化不良的症状。

        奶奶小心翼翼的拿起一个粽子,将外面的粽子叶熟练的剥开,放到碗里,剥开的粽子上依稀能看到带着香甜粽子味的蒸汽还在挥发着。奶奶在粽子上撒了一勺白糖,将勺子和碗递给我。用勺子挖一块粽子下去,奶奶的 粽子可真是“粽断丝连”呀,明显能看到勺子挖下去那一刻,粽子上的糖丝拉的很长,放一勺在嘴里,软糯中伴随着甜甜的味道。小时候比较厌食的我,在每年的端午节,吃上奶奶开锅的粽子,那吃相可谓是狼吞虎咽。很快诺大的粽子就被我吃完了,然后满足的背着书包去上学了。

      时光如梭,离奶奶去世已经快20年了,走出镇子上高中,离开家乡上大学。每逢端午节,一些亲戚、朋友都会送一点粽子,妈妈也会在西安用燃气锅或者电炉子上的小锅,会给我们做一点。浓浓的传统端午节,吃到过太多不同手法、不同口味的粽子,却没有一个粽子胜过奶奶包的粽子。有的味淡、有的太甜、有的太生、有的不够黏,有的是素馅的,有的是肉馅的......当然,我也感拍着胸脯说,没有一个粽子的制作过程,像奶奶那样花费那么长时间,那么用尽心思,所以做出来的味道,更不能与之相提并论。

        小时候的节日仪式感,奶奶给的最多。长大工作了,大家都忙于上班,节日的味道慢慢的淡了。在这个不愁吃的年代,你很难看到在端午这样重大的节日,一个人背着塞满一整个背包的粽子,那背包里面的粽子,其实是家人对于外出闯荡的亲人真挚的思念和祝福。而如今对于端午的期盼,好像只希望能多放几天假,多出去玩玩。没有奶奶的端午,这个节日对于我而言,却成为了对于已经去世多年的奶奶一个深深地思念。

      谨以此怀念奶奶,致敬端午!端午安康!

 

                    2022年6月5日于白沙路

最后编辑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202,009评论 5 474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4,808评论 2 378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48,891评论 0 335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4,283评论 1 272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3,285评论 5 363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8,409评论 1 281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7,809评论 3 393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6,487评论 0 256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0,680评论 1 295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5,499评论 2 318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7,548评论 1 329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3,268评论 4 318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8,815评论 3 304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9,872评论 0 19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1,102评论 1 258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2,683评论 2 348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2,253评论 2 341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