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亲子关系问题分类:
父母作为倾诉者、孩子作为倾诉者
二、父母作为倾诉者的亲子关系类型
1、3岁以前的孩子:
①新手父母面对家庭新三角的困惑和焦虑
②女性产后的生理和心理变化、家庭氛围的变化导致产后心理的落差
③养育方式的冲突、婆媳关系的冲突
④孩子人生中的第一个叛逆期
2、3-6岁的孩子
①孩子上幼儿园后的社会化的教养问题,比如如何让孩子在幼儿园好好吃饭、睡午觉、和小朋友相处。
②夫妻关系不和谐导致的亲子关系中的教养问题
3、6-12岁的孩子
①孩子小学的表现,比如学习成绩、在校行为、与同学和老师的相处
②班主任的投诉而引发的焦虑。记住,孩子的问题只是孩子的问题。当你把孩子的问题看成是自己的时候,你需要思考一样,是否平时对孩子包办太多。(没有把孩子当成是独立的个体,可能是问题的根源)
4、12-18岁的孩子
①孩子的初高中时期、青春期。孩子心理发育跟不上生理发育的速度,存在独立型和依赖性的冲突。
②关系:同学之间、师生之间、父母之间的关系
③叛逆:不听话。父母要思考你认为的好,是他认为的好吗?
④早恋:影响成绩的往往并不是早恋,而是因为早恋了,担心父母发现。
5、18岁以后的孩子
①关键词:“孝”,比如,孩子不回家过年、不结婚、不生孩子、不生二胎三胎等,其背后可能是“应该”陈述的认知扭曲
②当来电父母表达应该的时候,倾听师需要思考其背后想表达的是什么
三、孩子作为倾诉者
1、学习的主题:学习成绩、学习习惯、学习压力等,
2、关系的主题:父母关系、师生关系、同学关系等
四、人本取向的三大基础:共情、无条件积极关注、表里如一
1、共情
①言语共情(热线):“准确理解”和“传递”
②伊根:
初级共情:咨询中的贯注、倾听中的内容反应和情感反应。
高级的精准共情:强调倾听过程中的有影响力的干预性技术。也就是说,咨询师需要用有影响力的干预性技巧直接或间接引发来电者的觉察和思考。
③卡可夫和皮尔斯:言语共情区分调查表(5个水平的共情)
案例:来电者是一位14岁女士,处在青春期,来电说:“我已经有很努力地跟妈妈沟通,想要跟她好好相处,但是没有办法,她总是对我太多要求,对我不满。”
水平1:非共情反应
水平2:只理解内容,没有情感和影响性干预
例如:似乎你跟妈妈的相处陷入了僵局,尽管你很想改变,但似乎并没有办法。
水平3:既有内容又有情感理解,但没有影响性干预
例如:你已经尝试了一些方法,想跟妈妈很好相处,但是没有成功。面对妈妈的严厉的要求,你感觉到沮丧。
水平4:既有内容又有情感理解,还有影响性干预。
例如:没有办法跟妈妈和谐相处,你感觉到沮丧和无力。你希望妈妈对你要求少一些,不那么严厉,但似乎并没有好的方法。
水平5:既有内容又有情感理解,也有影响性干预,还有探索性思考。
不能跟妈妈好好相处,你感觉到很沮丧,你希望妈妈对你要求少一些,不要那么严厉。但是,还没有找到好的方法,或许我们有一些方法来打破这些僵局,不知道她在听到你真诚的感受之后,会有什么感受呢?
2、无条件积极关注
①无条件接纳:接纳不等于认同。
不管来电者的问题是怎么样,情绪怎么样,我们一律接纳。
②无条件尊重。
反面:有条件的喜欢:比如,只有自己足够好才是被喜欢的。
正面:不管你考100分,还是0分,我都喜欢你。
③积极关注:闪光点。任何一个人身上都有闪光点。
3、表里一致
①表露最真实的自我
②避免刻意做作
③不做角色扮演
④需要表达对来电者的正面与负面的感受,但并不是发泄自己的情绪。
例如,爱狗认识倾听师接到吃狗肉的来电者。
我本身是爱狗人士。当我听到你在吃狗肉的时候,我有了不好的感受,我是很愤怒的。但是我会接纳你喜欢吃狗肉的事情,因为这是你的自由,也可能是你当地的风俗。
五、马斯洛需求理论
1、理论层次(8层)
①生理的需求:
指人类维持自身生存的最基本要求,包括饥、渴、衣、住、性、健康方面的需求。生理需要是推动人行动的最强大的动力。
未满足生理需求的特征:什么都不想,只想让自己活下去,思考能力、道德观明显变得脆弱。例如:当一个人极需食物时,会不择手段地抢夺食物。
②安全需要:
指人对安全、秩序、稳定及免除恐惧、威胁与痛苦的需求。
为满足安全需求的特征:感受到身边事物的威胁,觉得这世界是不公平或是危险的。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危险的、而变的紧张焦虑、彷徨不安、认为一切事物都是“恶”的。
③归属和爱的需要。
指人要求与他人建立情感联系,以及隶属于某一群体并在群体中享有地位的需要。
这一层次的需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友爱的需要,即人人都需要伙伴之间、同事之间的关系融洽或保持友谊和忠诚;人人都希望得到爱情,希望爱别人,也渴望接受别人的爱。
二是归属的需要,即人都有一种归属于一个群体的感情,希望成为群体中的一员,并相互关心和照顾。这种需求属于较高层次的需求。
缺乏归属与爱需求的特征:因为没有感受到身边人的关怀,而认为自己没有价值活在这世界上。例如:一个没有受到父母关怀的青少年,认为自己在家庭中没有价值,所以在学校交朋友,无视道德观和理性地积极地寻找朋友或是同类。譬如说:青少年为了让自己融入社交圈中,帮别人做牛做马,甚至吸烟,恶作剧等。
④尊重的需要。属于较高层次的需求,如:成就、名声、地位和晋升机会等。尊重需求既包括对成就或自我价值的个人感觉,也包括他人对自己的认可与尊重。
无法满足尊重需求的特征:变的很爱面子,或是用积极行动获得他人认同,也很容易被虚荣所吸引。例如:利用暴力来证明自己的强悍、努力读书让自己成为医生、律师来证明自己在这社会的存在和价值、富豪为了自己名利而赚钱,或是捐款等。
⑤认知需求:对知识的追求和理解
⑥审美需求:对美的追求和需要
⑦自我实现的需要:
指人希望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潜能,不断完善自己,完成与自己的能力相称的一切事情,实现自己理想的需要。
马斯洛提出,为满足自我实现需要所采取的途径是因人而异的。自我实现的需要是在努力实现自己的潜力,使自己越来越成为自己所期望的人物。
缺乏自我实现需求的特征:觉得自己的生活被空虚感、无意义感推动着,要去做证明自己身为一个“人”应该在这世上做的事。
8、超越需要:超越个人自我价值感的需要
2、需求层次之间的关系
在马斯洛看来,需求的产生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是波浪式地推进的,在低一级需求没有完全满足时,高一级需求就产生了,而当低一级需求的高峰过去了但没有完全消失时,高一级需求就逐步增强,直到占绝对优势。
低层次的需求基本得到满足以后,它的激励作用就会降低,其优势地位将不再保持下去,高层次的需求会取代它成为推动行为的主要原因。有的需求一经满足,便不能成为激发人们行为的起因,于是被其他需求取而代之。
3、 追求更高层次的目标
一个人可以有自我实现的愿望,但要达到自我实现的境界,成为一个自我实现的人,却不是每个人都能办到的,这种人也只是少数而已。
人的最高需要即自我实现就是以最有效和最完整的方式表现他自己的潜力,唯此才能使人得到高峰体验。
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对我们来说的最大意义就在于,它告诉了我们,人在满足了基本的需求之后,就要去实现更高的需求和目标。
信息参考:[美]亚伯拉罕·马斯洛(1943)《人类动机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