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末去拜访一位资深家长,她在浏阳。
到了指定的地方,她来接我们,还有她女儿。
她女儿,asd,越长越漂亮,生存能力也不错,但是仍然喜欢自言自语。以前喜欢照镜子,现在喜欢念日语。
看见我女儿很黏我,她说她女儿一点都不黏她,坐的时候也要离她远远。
女儿是她一个带大的,她的父亲得知女儿是自闭,就跟她离了婚。那时她又要赚钱又要带女儿,日子过的甚是辛苦,孩子也常常被独自放在家里,由父母照料。据说孩子的父亲,一年所给的赡养费不到3000元,听着她的讲述,很为她和孩子难过。
同来的还有另外一位家长和他的儿子。
这位男孩,也是Asd,我们曾经在一起训练过。
那个时候的他,大大的眼睛,略带卷曲的头发,颇有混血儿模样。
每次活动,都是媒体记者聚焦的重点。他父亲也乐意把他曝光在镜头下。
再次见他,模样没有太大变化,但是脸上已经没有了当初纯真的笑脸。
眼光躲闪,小心翼翼,紧张不安,手足无力。
吃饭时,他父亲不停地刷着手机,偶尔给他夹下菜。
男孩其实也很可怜,两岁多时,父母便离婚了,为了平摊费用,孩子两边跑。
不知道为什么,现在回过头去看过去,发现一切早在生命初期便有了预示。
这些孩子都有着共同的特点:存在沟通障碍,有常人无法理解的刻板行为。俗称:星星的孩子。
虽然目前医学尚未找到自闭症孩子发病原因,且无医学手段进行干预,目前现有的干预手段是心理+教育合并努力。
自己曾在2012年开始组织筹建了一个公益组织,专门服务于自闭症孩子和家庭,观察了几百个孩子和家庭,我想从早期亲子关系建立上谈谈自闭症可能的成因。
一、孩子为何失去与这个世界对话的兴趣?
我个人觉得与孩子在生命早期,未与母亲或者抚养人形成稳定的亲子关系有关。换句话说,亲子关系尚未形成便断裂了。
这类孩子被称为“星星的孩子”,他们在生命早期都出现过下述情况。
自闭症,又称孤独症,由于神经系统失调导致的发育障碍,是一种广泛性发展障碍,以严重的、广泛的社会相互影响和沟通技能的损害以及刻板的行为、兴趣和活动为特征的精神疾病。
很多孩子早期都出现过下述情况。
被分离
说到这个话题,不得不提到一个名字:田惠萍。
她的儿子杨弢,是中国首例被诊断为自闭症的孩子,目前34岁。
田惠萍原是重庆建筑工程学院的老师,1985年,刚休完产假的她便被公派到德国留学两年。那个时候能够得到公派留学机会很难得。当时她很犹豫,是去德国留学还是陪伴儿子。
父母建议她还是去留学,毕竟公派机会很难得。孩子,我们来帮你带。
田惠萍接受了母亲的建议,将儿子放在家中由父母照料,自己远赴德国留学。
两年后,她回到家中,她父母小心翼翼地跟她说,孩子有些方面跟其他孩子不一样,比楼下那个小孩说话差得远。
当时,田惠萍并没有把父母的话太放在心上,她觉得楼下的小孩和儿子虽然差两个月出生,但人家是女孩,在说话方面男孩一般要晚一点,后来母亲又和她说,带弢弢去幼儿园,什么活动都不参加,总是一个人在桌子上玩球,而其他孩子都跟着老师上课。
她当时觉得这可能是孩子有个性呗,干嘛都要去玩呢。我不是没觉得这是个事,而是不认为这是个事,觉得这些都会过去的。不愿意在这是个问题上去诠释。”
后来田惠萍发现儿子某些方面的症状越来越严重,4岁了还不能说话,而且无法对别人发出的信息作出反应,于是,田惠萍带着儿子去了医院。医生给出了自闭症的诊断结果,而且无法治愈。
被忽略
有一对双胞胎,一个是普通孩子,一个是自闭症孩子。她妈妈很奇怪,一母二胎,为何两不同。后来得知她怀孕经过和孩子早期生活经历,我觉得,有这种情况出现并不意外。
这位妈妈是未婚先孕,在怀双胞胎前已生了两个女儿,一直没有领结婚证。农村里重男轻女,总是盼着再生个男孩。
25岁再次怀孕,为了躲避计划生育,她跟随老公去了广东。老公在工厂上班,她就在家里看电视。
生下来一对双胞胎,特别高兴。当时她们所在地治安不好,经常出现孩子被拐卖的情况。
为了孩子的安全考虑,她每天也是带着孩子在家看电视。一个人管两个孩子,常有顾及不到的地方。
其中一个孩子正常发展,另外一个四岁多了还不会说话,沟通也存在极大障碍。
被遗弃
阿海,2000年,刚出生就被亲生父母遗弃。幸得陈丽收养。
3岁时被诊断为先天自闭症患者。陈丽的先生叫嚣着让陈丽把这个捡来的“傻儿子”扔掉。陈丽不同意,其先生与其离婚而去。
阿海再一次被养育了三年的养父抛弃。
幸得养母陈丽不离不弃,孩子能幸运生活。后陈丽发现孩子有绘画特长,便送去南京学习,孩子的画作得到了一定的认可。
记者采访时发现,阿海眼神躲闪、游离,头埋得很低。畏惧跟人打交道。
二、我觉得这些现象可从“冰箱妈妈”理论和马斯洛需求理论中寻求答案
“冰箱妈妈”理论认为,自闭症是由于妈妈的冷漠造成的。这个理论曾经在很长的时间里影响着公众对自闭症的认识,造成对儿童干预方法上的认识偏差。此理论创立于1949年,后盛行风靡。1964年被颠覆。
这里,我并不认同,自闭症是因为“冰箱妈妈”造成。
但是“冰箱妈妈”所揭示的道理与目前的分析有一定道理。在这里,借用“冰箱妈妈”理论。
“冰箱妈妈”理论虽然所得出的结论有失偏颇,但是他所阐述的现象有一定代表性。
比如早期抚养对孩子漠不关心,忽略了孩子的心理需求,没有给与孩子足够的爱的抚触和心理抚养,导致孩子与抚养人未形成稳定的亲子关系后就被分离。这可能是形成自闭的因素之一。
马斯洛认为,人类有许多本能的需求,即天生的需求。这些需求被归类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和“社交需求”。
有人做过这样的通俗理解:假如一个人同时缺乏食物、安全、爱和尊重,通常他对食物的需求量是最强烈的,其它需要则显得不那么重要。
因为人的意识几乎全被饥饿所占据,所有能量都被用来获取食物。在这种极端情况下,人生的全部意义除了吃就是吃,其它什么都不重要。
要想解放他们,只有赋予他更高级的、社会化程度更高的需要如安全的需要时,才能将他从生理需要的控制下解放出来。
所以,为何自闭症孩子胖的多,就不难理解原因为何了,因为他们缺乏最基础的安全需求,只得以生理需求去满足自己。
生命早期大脑发育图和层次需求理论,可以清晰地说明这一切。
佩里医生在《登天之梯》一书中说:孩子们在生命早期经受了父母无意识的疏忽,会造成了大脑的损伤。这也就说明了,亲子关系建立初期,如果抚养人没有给与孩子合理有效的输入,势必造成孩子的大脑发育缺失和情感缺失,以至于孩子到了两岁多问题逐渐凸显。
三、打通联结,从爱的抚触开始重建亲子关系
目前我国初步统计有1300万的孤独症患者,很多孩子疗愈情况并不理想,特别是大龄孩子家庭举步维艰。
很多时候,我们会问,为什么孩子在训练,孩子的程度还越来越差,而且一入机构门就很难再出来。主要原因在于,传统机构简单粗暴的教学模式加大了这种裂痕。
佩里医生对大脑的研究表明,人类在出生之后的3年,大脑需要抚养者的拥抱、话语等合适的刺激,才能够正常发育。
如果小时候欠缺了这种关爱,大了还有用吗?
在这里佩里医生说了一个例子。
有个男孩,是一个15岁女孩偷食禁果生出来的孩子。母亲没办法抚养他,交给了孩子外婆。充满爱心,对他呵护有加,但是却在孩子一岁左右去世了。
后孩子移交给外婆的同居男友。这个男人曾向机构申请过把孩子托给寄养家庭,但政府的办事效率导致孩子跟他一起过了好多年。
男人一辈子没结过婚,不知道如何养育孩子。但他养了好多狗,于是,他就把孩子当狗那样养了起来。当孩子犯错时,他就把他关到笼子里,每天也会把他放出来溜溜。
孩子2岁时,养父带去医院检查,被诊断为“脑瘫”。
孩子6岁时,变得像一只疯狗一样,不会说话,时刻展现出攻击性,还会拿粪便攻击任何人。他的病床需要专门做一个笼子罩住,否则没人敢接近他。主观上他已经与这个世界断绝了联系。
但就是这样一个几乎沦为动物性的孩子,佩里医生凭他高超的心理技巧赢得了孩子的信任。
之后,他从轻微的抚触开始,对孩子展开了循序渐进的系统治疗,包括语言、行为等方面的治疗。抚触便是弥补他在大脑高速发育阶段(1-4岁)错失的刺激。
经过半年的治疗之后,孩子获得了良好发展,并且被送到了愿意接受他并给与关爱的领养家庭,后期的发展情况也令人欣慰。
佩里医生的做法就是把这个孩子当婴儿般对待,重新给与他爱的抚触,让他的人生重新开始。
不管孩子如何,重新接纳他,爱他,给他婴儿般的抚触,也许,孩子会慢慢地开始变化。
余生并不漫长,让我们陪着孩子一起慢跑,给与他们爱的抚触,打开他们与世界的联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