事情的起因是赵光义弟弟赵廷美的去世。赵光义当了皇帝,赵廷美封王且接手了赵匡胤当皇帝时赵光义担任的一系列职务,赵廷美之与赵光义,一如之前的赵光义之与赵匡胤那般哥俩好。不过有一条不同,赵光义肯定是不会喊赵廷美来家喝酒的。6年后,“或告秦王廷美骄恣,将有阴谋窃发”,有人举报赵廷美与兵部尚书勾结图谋不轨,“秦王廷美罢归第”,廷美被免除了开封尹等重要职务,(开封尹就是戏里唱的那个“开封有个包青天”包大人的职务,那都是皇亲国戚中嫡系人物担任,赵光义没当皇帝前也任开封尹)。被授职“西京留守”,住在西京家里,接受审查。案子后来交给赵普审办(就只有赵普才靠谱),“赵普以廷美谪居西洛非便,复教知开封府李符上言:廷美不悔过,怨望,乞徙远郡,以防他变。诏降廷美魏涪陵县公,房州安置”。赵普对廷美的案子审没审不清楚,就知道赵普指使了一个知开封府(开封府副职)叫李符的上了个折子,说廷美在家不知悔改,还不老实,为防有变,最好让他离京都更远点。皇帝哥哥就将廷美降为涪陵县公,住在房州。一年后,廷美“忧悸成疾而卒,年三十八”。皇帝哥哥听到这个消息,难过得流下了眼泪。
这就牵扯到“金匮之盟”的事了。当时有人说,当初“金匮之盟”中杜太后和赵匡胤的本意是,皇位先由赵匡胤传给光义,再由光义传给光美(即廷美),最终由光美传回给赵匡胤的儿子赵德昭。等赵光义当了皇帝后,没几年,赵匡胤的两个儿子赵德昭、赵德芳相继去世(这事另说),赵廷美就有点紧张,大概就开始搞小动作了。等到赵廷美的案子犯了,赵光义就问赵普“金匮之盟”本意,赵普私下里“因言昭宪太后顾命及先朝自朔之事。上于宫中访得普前所上章,并发金匮得誓书,遂大感悟”。赵普私下里偷偷说了什么他人不知道,只知道赵光义按照赵普所说,找到了赵普以前的奏章,并且打开了金匮并看到了那份“誓约书”。“金匮之盟”果然是有的。
甚至后来(廷美没死之前),赵光义还专门就自己的皇位传谁问题咨询过赵普。史书说“他日,太宗尝以传国之意访之赵普,普曰:"太祖已误,陛下岂容再误邪?"于是廷美遂得罪。”。赵普聪明着呢,回答说:太祖已经错了,您就别再错了。这话说的真好,意思是:当初您继位皇帝是遵照老太后、太祖的旨意,实在没办法才做了这个皇帝。错的是太祖赵匡胤,他不该将皇位不传儿子传弟弟。现在您可不能再犯太祖一样的错误了,皇位就别传给廷美了。就这样,最终决定廷美有罪。史书总结说:“凡廷美所以遂得罪,普之为也”。意思是廷美之所以有罪,都是赵普弄的。在“金匮之盟”疑案中,赵普自始至终都是重要人物,在廷美谋反案中,赵普借机打倒了一大批老对手。据说赵普读书不多,论语只读了半部,但赵普很能干,是陈桥兵变的重要策划者、发动者之一,在宋太祖、太宗朝三度当宰相。赵普比赵匡胤大5岁,活了71岁,生前为太师、封国公、死后封王。
不知道当时有没有人问,当初,赵匡胤突然去世,赵光义紧急即位的时候,依据是啥。是赵普传达的那个“金匮之盟”遗命吗?显然不是,因为赵普当时本人未必在京城。赵普在赵匡胤去世前三年就已经被免去宰相职务了,原因是有人举报赵普结党不法。赵匡胤对从龙之臣还是很照顾的,被举报和赵普结党之人都被抄家了,赵普只是“罢为河阳三城节度使,同平章事”(保留着副宰相身份出任河阳三城节度使)。封疆大吏无皇帝诏命不能回京。如果当时赵普在京,那么,作为一个当时失宠的老臣,赵普可能参与了天大的阴谋,应该事先就知道那晚兄弟二人喝酒的事,甚至于很多人都知道迟早要喝酒的事,只有喜欢喊人喝酒的赵匡胤不知道那晚喝酒要发生的事。要是有“金匮之盟”,那在喝酒之前就应该准备好了。 如果喝酒前就准备好了,那么在赵光义紧急即位的时候,就应该宣告那份“誓约书”。
奇怪的是,赵光义本人居然是在多年以后经赵普密奏,才看到了“金匮之盟”的誓约书。可见,当时紧急当皇帝时,是不知道自己是皇位第一顺序继承人身份的。
如此看来,“金匮之盟”应该是赵光义当了皇帝之后与赵普磋商形成的一个善后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