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桉树CRM“已于2016年8月正式更名为”桉术CRM“。
桉术CRM:CRM一直是B2B行业的宠儿,如今又开始在B2C领域崭露头角,如今B2C企业在提供客户体验方面的压力越来越大,CRM又可以从哪些方面提供帮助呢?
CRM一直是B2B行业的宠儿,如今又开始在B2C领域崭露头角,势必持续对电子商务行业产生重大影响。CRM和B2C发生这种变化,主要是因为企业在提供客户体验方面的压力越来越大。随着线上竞争越来越激烈,价格已不足成为竞争优势,能让企业脱颖而出的往往是优质难忘的客户体验。客户体验质量并不由企业说了算,往往取决于客户评价。客户体验可以体现为查找产品的便捷程度,也可以是客户接触点的个数,不管表现形式如何,客户体验都逐渐成为企业至关重要的一环。CRM系统提供的数据有利于提高销售、推广团队的客户互动质量,丰富客户细分方式。
本文前半部分将探讨在电子商务和零售领域CRM对B2C企业的重要性,然后分析作为商家为什么要主动实施CRM策略,以及该如何为客户提供最好的线上(或线下)体验。
当我们谈论CRM时,我们在谈论什么?
当我们谈论CRM时,我们谈论的往往是客户数据。在数字营销和电子商务的世界里,提高企业的网络可见度几乎时CRM的全部内容。现在,我们将从以下几个主题为切入点,分析CRM将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客户忠诚度,客户统一视图,客户细分,客户终身价值(Lifetime Value of a Customer),高价值客户V.S.低价值客户。
客户忠诚度
许多零售商都有这样或那样的忠诚计划,形式可简单可复杂,甚至可以复杂到客户接触点计算模型。但在电子商务时代,企业不仅在店内或在线上与客户进行互动,互动无处不在,与客户互动的渠道太多,企业应接不暇。但企业若想提高客户保持率,就要跟踪所有客户互动渠道,这这正是CRM的意义所在。
客户统一视图
客户接触渠道增加,企业也没有办法:客户可能光顾线下商店,也可能在线访问;线上访问设备可以是电脑,也可能是移动设备;客户可以随便逛逛,也可以购买商品,可以发邮件、发微博,也可以搜索、点赞,还可以分享、评价……接触渠道多到企业应接不暇。同时,企业通过不同渠道与客户互动的方式也增多,若要跟踪所有互动行为,对任何一个团队来说都不太现实。CRM的作用就是将企业掌握的所有互动数据都存储在同一个地方,形成360度客户统一视图。
客户细分
将数据集中存储之后呢?我们该做什么?单独为每个客户数据设计对策肯定不现实,管理成本太大。但我们可以根据收集到的数据将客户细分成不同群体——性格、性别等客户共享的特征都可以作为细分依据。这样一来,企业可以针对不同细分客户设计有针对性的推广消息。现在的消费者都不希望自己收到的消息和别人的一样,有针对性的推广消息能创造一种量身定制的感觉,进而提高客户参与度。参与度提高意味着盈利能力也会增加。
许多商家认为细分客户和困难,但其实并没有想象中那么难。最开始可以简单地以地理位置,甚至性别进行细分,然后逐步细化,尝试更多细分方案。比如:
•总是购买某个品牌的客户
•只有在打折时才购买商品的客户
•只会点开打折产品链接或朋友分享链接的客户
•仅在特定日期或节假日购买商品的客户
我们最喜欢的细分方式是以客户影响力划分客户群体。企业可以针对这些最具影响力的客户设计激励制度,通过他们吸引更多客户。
客户生命周期价值(LTV)
客户生命周期价值(Life Time Value of Customers)的观点要求企业跳出以单笔交易为核心的思维模式,从客户生命周期角度出发,观察客户关系的变化。
不妨尝试思考下列问题:
•既有客户在在过去6个月/8个月/12个月内创造了多少生命周期价值?
•用户在刚注册之后和购买产品之后的生命周期价值有何不同?
•不同渠道获得的客户生命周期价值有何不同?(可以比较通过自然搜索和通过社交渠道获得的用户)
这种思考方式不仅“值得一试”,也越来越有必要尝试。所以不要再把目光停留在短期效益上,要着眼长期利益,只有这样才能设计出持久战略,创造更强劲的收入流。
客户价值
零售商们很喜欢使用“价值”一词,但他们对“价值”的关注大多只停留在金钱层面,即“客户在我们公司到底消费了多少钱”,如果能超越这个层面进行思考,可以挖掘客户的真正价值,得出更多有价值的信息。
不妨尝试思考以下问题:
•消费者光顾我们店铺的频率有多高?
•客户与我们互动的频率有多高?
•客户要购买更多商品时会有什么行为信号?
•不同客户的购买频率有多高?
•他们能影响其他客户吗?他们介绍过其客户吗?
当你开始思考这些问题时,你会发现这些问题和客户特征都能对应一定金钱价值,给予这些价值,企业可以思考不同对策。
CRM:数据宝盆
通过上面的讨论,我们发现CRM最大的价值是整合客户数据,成为企业的数据宝盆。这个数据宝盆可以帮助企业全方位了解客户,制定更好的客户关系策略,确保最佳购物体验,形成良性、可持续的客户生命周期。
编译|桉云科技,原文有删改,转载请注明出处桉云科技,并附文章地址
作者| Katie Huds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