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看一本书的时候,就发现生活中有无数的可以用到这本书里的理论和见解的机会。
最近在读的是马斯洛的《动机与人格》,于是就有了很多“动机解释”应用。
周末的时候,翻出2012年12月的一期鲁豫访谈,高晓松是嘉宾。他讲自己19岁的时候,和家里要钱,为了成立一个吉他乐队。因为那笔钱不是一个小数目,家里人就对他说,我们可以支持你,但是请你证明给我们看,你的吉他可以养活你自己。他们给他买了一张去天津的火车票,就让他带上他心爱的吉他,出发了。到了天津,他在路边弹了一天的吉他,就要到了5毛钱。尽管如此,他还是很任性地在清华毕业之后,就进入了娱乐圈,27岁的时候,在万人体育馆开了自己的演唱会。
有一次,他在演出的时候,和谢东住在同一个房间,他的傲娇是如此地张扬,任何人都可以感受到。同屋的谢东和他说,你和我不一样,我有这样的一份工作可以赚钱让家里人体面地生活,我已经觉得很感恩,我能感到你看不起我。
也许,作为谢东来说,他还在安全和自尊的基本需求之间;而高晓松大概就是在自尊和自我实现之间了。马斯洛说,需求没有高低贵贱之分,不是说为了吃饱肚子的奋斗就比为了实现自我价值的奋斗要卑贱。不过,越是高级别的需求得到满足,就越可能得到幸福感。
越高级别的需要越是脆弱和微弱,很难发现。一个热爱弹吉他的少年,如果要考虑每天的房租和饭钱的话,那么对于金钱的渴望就很可能让他忘记自己真正的热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