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以来,“我爱你”这三个字,不论是对爱人还是对朋友亦或者是对亲人,我都难以启齿。总感觉这三个字说出口来轻飘飘的,似乎缺少爱的重量。成长的日子里,说“爱你”的日子比说“我爱你”要多很多。
在爱情里,“我爱你”三个字应该是神圣的,它应该是一种有责任的感情表达,而不应该是脱口而出的一句“嗨,你好。”
在亲情里,我倒希望它的重量因为本身就存在的血缘关系可以减轻一些,让想说的人能及时的快速的对至亲的家人表达情意,少一些拘谨,多一些爱的表达,不论对方是否能够及时回应,亲情也可以像爱情一样浪漫。
关于“我爱你”这三个字的表达方式有无数种,而关于“我爱你”的情感表现方式更是不计其数,而他,一直在用自己笨拙的方式爱着你。
01
“你的人生里会遇见贵人”
算命先生说:人生里会遇见贵人的,等待了十八年,好像都不曾真正与他见面,后来才明白,贵人一直在我身边,他的名字叫做 父母。
越长大越觉得眼泪是宝贵的东西,它应该只为值得的人而存在。
很少流眼泪了,不论是在外人还是父母面前,似乎都不太想把自己最过软弱的一面展现出来,觉得眼泪这种分泌物暂且用来保持眼珠的湿润或者洗刷眼球异物就好,想用它来博取他人的关心那还是劝你快放弃这个念头。
但我希望,眼泪可以用来表达思念还有你心里那份难以言喻的爱。
刺激人泪腺的几种情感,可以概括为四类——生、离、死、别。
生的喜悦、离的哀愁、死的痛苦、别的悲伤。
我愿日日承受生的喜悦,却想把剩下的通通摒弃,深知这不可能,只能祈祷它们能来的晚一点。
从小到大,流眼泪的时候不多,但每次流泪的原因都大抵相同。要和父母分开了,似乎是自己哭的最多的时候;泪水都是咸的,不同的是自己以前是当面哭,后来选择了背过身子,不想让他们发现。
记得那天爸妈把我送去大学,在宿舍里,他们忙上忙下,挂蚊帐、擦桌子、整理我的床铺,生怕我是豌豆公主,害怕二十层床垫下的那一粒豌豆会让我彻夜难眠。
爸妈走的时候,我不敢说话,怕声音会颤抖,怕眼泪会掉落,怕妈妈说我上大学的人了还这么没出息。
我送他们到门口,催促爸爸快些开车,我没有看他们的眼睛,真的从心里害怕,女儿一哭,父母肯定也免不了难过。
看着愈来愈远的车子,看着眼前偌大的校园,来往陌生的人群,心里难过的不成样子,堆积已久的泪水终于一涌而出。这同时也夹杂着一种幸福。
后来,和妈妈通电话,得知爸爸在路上一边开车一边流泪,我打趣着笑话爸爸,心里却想着,以后嫁人一定不走这么远了。
真的,人越老越像个孩子,会很自然的袒露喜悦和痛苦,面对爱的人,这是一种可贵的天分。
02
“我希望能长久而平淡的享受你给我的这份笨拙的爱”
最近在网上有看到关于中国式父亲的解释,指为了供养孩子上大学而节衣缩食、含辛茹苦,明明知道即使孩子大学毕业了也未必能改变命运却依然倾尽所有全力培养子女的父亲。
还有很多关于中国式父亲与美国爸爸相比较的文章;文章大概在表达中国父亲爱孩子的方式比美国爸爸要笨。
不知道为什么,从心底里觉得这样的比较毫无意义,爸爸之于孩子,爱的方式是后期衍生出来的,而爱是天生存在的,不应该有聪明愚笨或者高下之分。
每每和朋友们谈及自己的父母,似乎爸爸都是那个很少被谈到的人,一旦谈到,说辞大都是“爸爸会给我比妈妈更多的零花钱。”
我仔细回想,似乎我的爸爸也是这样。用钱表达爱,听起来这份爱有点肤浅,但是却是他内心最真实的表达,不掺杂一点虚假,有点笨拙又有点可爱的表达方式。
“小时候我很少和爸爸一起出去逛街,也很少和爸爸在一块,因为爸爸总是会动手打我,那时的我有点害怕。后来,长大了,爸爸不会再因为小事打我,但是我们之间好像总是少了点什么,不温不火,或许,男朋友比爸爸更让我觉得温暖。”
成长中,爸爸要么是严厉的让女儿害怕的角色,要么是平淡的让女儿感受不到爱意的角色。
但是,他在你长大的二十年来,供你吃供你住供你上学供你出国供你讨好你的爱情和友情,这些不仅仅是因为你和他的名字在一个户口本上,也不只因为法律纸上那规定好的权利义务的关系,更多是出于他对你本能的爱。
你要原谅他的笨拙,他说不出甜言蜜语,他只会在你背后替你承担人生风雨,先去替你试探现实的水温,好让你在下水后不被热水烫伤也不被冷水刺痛,这是他作为父亲一生都在努力做的事情。
在接下来长久而平淡的日子里,不知道你会不会对他说声:我爱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