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本文能让更多人看懂,全文将会用非常白的大白话分享,全文2684字左右,如果觉得全文实在啰嗦,直接拿走导图,再见不谢!
计划赶不上变化,这是太多学员之前遇到的问题,每天也拿个小本本列好计划了,可是怎么就没有一天全部完成的呢?
还有,怎么总是会有事情打断呢?老板突然喊到办公室,同事来请帮忙弄个文件,手机电话一个接着一个……..
于是你心里会有这样的心理历程:计划——完不成——完美主义——心生厌烦和罪恶感——毁了重来——再做计划要求更高——更完不成——最后崩溃了,怀疑人生
最后大部分人选择的解决办法是,干脆不做计划了,得出的结论是,计划没有任何用处。
你有没有躺枪?
反正我之前是躺枪了,甚至还变成了反对做计划的反对派,专门倡导佛系生活,没有计划,生活中才会每一刻都是惊喜。
好吧我承认,其实惊吓远远多于惊喜,没有计划的忙盲茫,早已没有心情去感受惊喜了。
话说回来,那后来我又是怎么把计划重新变得有效,让计划能赶得上变化的呢?
上面废话太多了,能耐心看完这么多废话的你,一定与众不同,给自己的耐心点个赞(坏笑)
上干货了,剩下的耐心看完。总共有四大方法:
1、保证计划的可行性
2、时间预判性
3、效率升级,减少浪费
4、时间留白,增强弹性
01保证计划的可行性
有时候吧,其实不是你的计划没有用,而是从一开始可行性上就出了问题,也就是这计划可不可行你没有考虑过,只是定好了然后去做了,做的时候碰壁了,然后还告诉自己不适合。
比如往远了说,你计划让袁老爷爷复活,让毛爷爷不自觉跑你的裤兜里,计划找到世界上的7颗龙珠然后召唤神龙实现愿望,这些可能吗?
根本不可能啊,这些完全都是不可行的,你做了这样的计划又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呢?
扯得有点远。往近了说,你的计划可能是下面这样的:
4:30起床;
4:30-5:30读书;
5:30-6:30跑步一小时;
6:30-7:30吃饭、洗澡、整理形象;
7:30-8:00去公司,路上听喜马拉雅上韩老师的时间管理课程;
8:00—12:00处理公司事务;
12:00-12:30找同事谈话;
12:30-13:00午餐时间,重新听喜马拉雅韩老师的课程;
13:00-17:30处理公司事务;
17:30-19:00回家路上解决晚餐,回听中午韩老师的喜马拉雅课程;
19:00-20:00做家务,回复喜马拉雅班级同学的问题;
20:00-21:30专门来知乎账号给韩老师点赞;
21:30-22:30收看韩老师视频号直播;
22:30—23:30梳理直播笔记,练习每日60秒演讲。
有这样定过计划的赶紧到评论区签个到,在那里一定会遇到知己的。
像这种计划,看起来挺漂亮的对吧?挺自律的对吧?
好吧。我相信这个伙伴第一条就做不到。晚上23:30睡,早上4:30起床,怎么着,你是超人呀还是爱因斯坦,每天只需要睡4个小时就够了?
就算4个小时够了你不困,你也得为身体着想吧?长期下去这不是自律的节奏,这是报废的节奏,请悠着点。
还有一个比较严重的问题就是太机械化,没有弹性。每项任务又不是百米赛跑,一定会准时准点完成,绝大多数情况是比预计的时间晚,而只要一项没按计划来,是不是后面的就都乱套了?
所以计划前先思考可行性是尤为重要的。什么是可行性?
就是不反人类,不死板,不机械,不低效。
不反人类你很容易理解,就是你所做的计划不至于让你的身体和精神太难受。像前面早起的计划,很明显从之前的睡懒觉8小时到只睡4个小时,很明显是在反人类嘛。
还有像很多“自虐”减肥的小伙伴们也是,可以看看自己定的减肥计划,是不是刚开始就把自己累趴下了?一个月瘦30斤?一天只吃一顿饭?
这种反人类的计划还是早日停止比较好……
02 时间预判性
可行性中的第二点是不死板。死板是什么样子的?就是规定必须什么时间要干什么事,一件事必须要花多长时间。
像上面那位朋友,9:00-10:00干嘛,10:00-11:00再干嘛,首先你根本没法保证一件事情准时准点开始和结束(当然除了一些像上班,开会这种有固定时间点限制的除外)。
比如你不可能中午正做饭的时候,到十二点该接孩子了,手头的活立马扔下,火也不关就走了吧?
再者,有一个事实是:人们在一件事情上花费的时间,往往多余计划所需要的时间。合理的对时间做好预判,就是让计划赶得上变化的秘诀之一。
时间预判的方法有三种:
1、对于熟悉的事情,预估时间的时候,刻意多预估一些,可以乘以150%
2、对于不熟悉的事情,则要乘以200%。
3、时间统计法。通过记录自己每天的时间都花在了哪里,花了多久。不断做这个动作可以提升自己对时间的感知能力,从而可以让自己对任务的时间评估更准确。
完了,干货舍不得掏出来了,你的点赞关注说不定后面会分享更多~
03 效率升级,减少浪费
可行性当中第三点是不机械。生活中可能80%的工作都是重复性的工作,而剩余的20%的工作才是真正需要动脑思考或者创造性的工作。
大部分人是把很大精力投入在80%的机械重复性工作当中,以为投入了很多时间,就代表有很大产出,代表自己“努力过了”,殊不知这种低勤奋的努力,只埋头干,不看值不值得干的方式,只是在自我欺骗而已。
记得有一次和同事两人都要整理一份文档,大概工作是把50张图片对应放在每一个单元格当中,然后一列是图片,一列是对应图片的描述。
我发现这是一件机械性重复性的工作,并不需要太多大脑参与,所以想着一定有更快速的方法(其实就是想偷懒),一键就完成,结果花了不到五分钟找到怎么弄,一会就操作完了。
但是大家猜另一位同事是怎么做的?
我自己万万也没想到,还真就是一张张图片导入,调整每个单元格间距,拖动放好……
好吧,我承认我是真的懒,懒到不想把多余的时间浪费在重复机械性的工作上,所以我总会找一些巧方法,找一些好工具,学会借力使力不费力。
金句来了:凡是重复,必有套路。任何一项工作都有提升效率的空间,只是你还没有找到它。
如果你看到这里,是真的铁粉了,评论区可以留下你想提高效率的地方,帮你一一找到。
除了提高效率,还有一个点需要注意的是,减少那些看不见的时间浪费。
时间一旦累计,那一定是不容小觑的。同样,浪费的时间一旦累计,也是不容小觑的。
04 时间留白,增强弹性
我时常把时间的安排比作是一根弹簧,有紧有松,张弛有度,能够控制在弹性限度内。
如果你把时间安排得特别紧,弹簧压缩过度,超过了其弹性限度,再想恢复到原来的状态很难。
反之,始终控制在限度之内,保持最佳弹性,弹簧的作用就能发挥到极致。
而这种弹性就是时间留白。
跟画画当中的留白手法一样,时间也要多一些留白。这些留白专门应对那些“变化”,比如一天当中刻意留半小时到一小时“什么都不做”的时间,用于调配给那些超时任务,或者那些临时任务。
留白,是规律,是艺术,是弹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