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芸老师在《全球教育报告》里介绍了一所学校,一所中国的公办学校:北京未来城学校。2020年,它完全采用学习任务设计来改变传统教学,彻底了告别了分科教学。
我们都知道,按照国家课程标准,小学二年级要掌握这样一些知识:语文课,学写一封400字的信;数学课,学会乘除法;科学课,了解动物的生活习性,等等。
北京未来城学校把这些课程标准融到一起,设计了这样一个学习任务:“请给附近的动物园园长写一封信,希望增加一种动物园里没有的动物,并让园长相信,引进这种动物后,游客会大量增加。”
为了完成这个任务,孩子们要调研动物园已有的动物品种,要了解新动物是否适宜北京的生存环境,科学课的内容是不是就进去了?要讨论怎么才能说服园长引进这个品种,语文课书信的格式是不是就掌握了?要用证据证明引进这个品种能增加游客,数学课四则运算的知识是不是也都掌握了?
你看,传统课堂,习惯把学习的意义窄化为获取分数,更看重结果,而不是过程。而学习任务呢?它的意义来自真实世界,我要说服动物园园长。为了实现这个目标,孩子们第一反应是调用已有的知识,一看不行,就会去主动发现新知识,直到把问题解决。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会产生情绪波动,增加反思频率,作出负责任的决策,产生深度体验。每个人达成目标的途径和方法或许不同,但是动物的生活习性、写一封信等等学科要求并没有绕开,都尽在掌握了。
但这还不是全部,任务设计最终的目标是激发孩子的潜能。每一个孩子的潜能都埋得很深很深,如果没有丰富的学习经历让他去尝试成功、品尝失败,那么他可能永远不知道自己适合什么、擅长什么、还能做什么。好的学习任务,能创造各种可能性,让孩子在学习中暴露自己的认知水平、看见自己的成长。在动物园这个任务中,有的孩子发现自己擅长做社会研究,有的孩子发现自己口才好,有的孩子在团队中起到了领导协调的作用。如果没有这样的学习任务,只看到一次考试成绩,这个孩子分数高,那个孩子分数低,是不是就抹杀了太多的可能性?
经历了大家辛苦的调研和学习,最终动物园园长被说服了,引进了新品种。这种来自真实世界的反馈,让学生们太有意义感了。
你不要觉得遥远,按照《中国2035教育现代化》设定的时间表,沈祖芸的预测,未来20年,类似北京未来城这样的学校会成为常态。
这种教育改革,本质上是通过让孩子们完成一个个挑战,让他们变成能在现实生活中自己画图的人,不管以后考不考得上大学,他能自己画图。想象一下,有两个孩子,知识量一样,一个会画图,一个不会画图,他俩有啥区别?
我们在现实工作中遇到的同事,最大的问题就在这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