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腊八节”,昨晚就开始准备熬粥的原料:红豆,莲心,燕麦,芡实 ,小米,紫米,黑米,红米,选了八种杂粮,煮一锅“腊八粥”。
食材煮开再泡一个晚上,早起开始熬,不一会儿,一锅香香的粥就起稠了。吃的时候放上红糖,再加一勺糖桂花,一口暖暖的,温润着胃,温暖着心。
小时候,每到“腊八节”妈妈都要煮一锅“腊八粥”。虽然在那个物质不丰富的年代。家里过节也会坚持着这些习俗。即使计划经济,许多东西都是凭票供应,妈妈总会想办法凑到各种原料煮“腊八粥”。
可惜那时年纪小,体会不到父母生活的不易。因为不喜欢粥里杂粮在嘴里的口感,每次我总是很勉强地吃一点点。想必妈妈是失望的。虽然她没有说过什么,但现在自己也开始熬粥了,每次总希望孩子能够多喝点。她和我小时候一样,不喜欢粥里这许许多多的东西。就会想妈妈当时也是我现在的心情吧。
记得梁实秋先生在美文《粥》里提到“腊八粥”。他写道“腊八粥是粥类中的综艺节目,北平雍和宫煮腊八粥,据《旧京风俗志》,是由内务府主办,惊师动众,这一顿粥要耗10万两银子!煮好先恭御用,然后分别赏赐王公大臣,这不是喝粥,这是招摇……”看来这“腊八粥”,无论对平民百姓还是王孙贵族,都是一件美事。
腊月天寒,喝粥暖身。“腊八粥”里的丰富食材,让人可以先体会丰富的味道。因为熬粥的麻烦,在喝的时候更会郑重其事。以前周围邻居还会互相赠送家里熬的粥。每家每户熬出来的味道各有特色。而孩子也总是“隔灶香”,觉得别人家送的比自家熬的更好喝。
现在每年到“腊八节”自己也开始熬粥。小小的传统不知不觉得到了延续。虽然过节不如以前那么讲究和热闹。不过因为这碗“小小的粥”,常常想起许多童年往事。
腊月,总是年中最忙的月份,腊八过后,家家户户开始备着各种年货。廊前屋下吊起的腌腊咸货,小火炉上精心慢炒的瓜子花生。最开心是跟爸爸妈妈一起做芝麻糖,花生糖。慢慢熬化的麦芽糖浆,包裹着炒香的芝麻,花生,和匀,慢慢揉成长条块状。再用刀切成薄薄的小片。摊凉晾干,又香又脆。在旁边看的时候,就希望有切碎的,散的,这样就能先吃起来解馋。现在零食都不会自己家里做了。但外面买的总没有以前家里做的那么香。
常会跟朋友说,现在人虽然富裕,但总觉得没有以前的人过得精致。也许因为一切来得太容易。以前过年还会到大的商店去排队买糖,办年货。现在什么都可以在网上点点就送来了。虽然生活是越来越便利,物质是越来越丰富了。但是味道却越来越不如以前,享用时的快乐也越来越不如以前。
不知道孩子长大后,会不会有一天也学会熬“腊八粥”,不过我希望还是能够把传统告诉下一代。“仪式感”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虽然是小小的一碗粥,也可以代表生活的甜味,妈妈的关怀和家的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