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读书成为一种生活习惯
学而优则仕,这可能是众多人读书的目的,且千百年来不变,因此读书也就被带上了功利化色彩。随着经济的发展,许多成功人士的经历甚至让人们怀疑读书无用,的确那些不曾读过几本书的人,却高居富豪榜首,相反满腹经纶的学子日子过得总是那么艰辛。在这里,我要说的是那只是一个特殊的时期,虽然没有多读书,但是他们肯定的明理的,而读书多的人未必就能真正明理,因为读书要学以致用,读书最终的目的不是为了“仕”,也不是为了积累多少知识,而是为了让我们更好的生活。
在经济飞速发展的时代,一些人读书也更为功利化。什么是功利化呢?就是说读哪些书是最有用的,见效是最快的,那么就读哪些书,对于看不到什么实际效果的书籍,不读也罢,因此好书常常是备受冷落。
的确,在教育中,我们也是这样培养学生的。试问:学生读的最多的书是什么书呢?毫无疑问是课本、辅导书。老师读的什么书最多呢?教案、教学工具书。是呀,这些书都能收到最实际的效果,然而,当学生离开学校,当教师离开教学岗位的时候,这些书对于我们毫无用处,因为它就是一个功利化的作用,这样的书读得多了,还会让人的思想有些干瘪。一个真正的读书人,绝不会仅仅只读功利化书籍,因为这样会让整个人显得急功近利,而真正留在心底的恰恰是那些看起来没有多大作用,却慢慢在浸润着我们心灵世界的书籍,它让我们的生命慢慢变得圆润,变得有趣。
曾经,在读书上,我也是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对于读书我也以“实用”为目标,有些书的确能给我们带来实际的用途,但这不过是一个基础阅读,是生存的必要,读得多了,反而会以别人的思想过早地占据了自己的思维世界。人在一定程度上,更应该读一些看起来没有什么明显作用却实实在在有我们有帮助的书籍,这类型的书就是经典书籍,经典的书从来不会过时,之所以成为经典,就在于它所包含的精神理念具有超越时空的生命力。它不但能指导人当下的生活,还能将人引上未来。每个人都要面对未来,有了一定经典的阅读,当未来来临时,我们才不会显得手足无措。
培根说:“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读散文诗人宁静,读小说使人认识社会和人生,博物使人深沉。伦理使人庄重,逻辑与修辞使人善变。”读书绝不是读一类书那么简单,古今中外的都要读一些,有用的没用的也要读一些,读得多了,才能相互融会贯通。总之,你读过的书如你走过的路,每一步都算数,每一本都会给你的精神世界增添一些色彩。
人虽然是现实的产物,但是离开了想象,活着就失去了意义,面对历史长河,人类在触摸历史的同时还需要憧憬未来,走向未来才是人最终的归宿,而这些只有在书的世界里才能找寻。
常常有人让我推荐一些书籍,我总会推荐一些具有启发思想的书籍,我不大喜欢阅读工具书,因为内容太过干瘪而束缚了想象的空间。人是需要精神世界的,因为支撑我们的就是精神世界,而读书就是抵达精神世界的最好方式。
作为一名老师,尤其在读书上,我们需要引导孩子们会读书,读好书。什么是好书呢?经典的书,因为它能引领我们的精神世界,让我们无需迈步,就能踏遍千山万水。
朱小曼说,读书有助于成长人的精神中积极的情感,我常常想,人若没有这五彩缤纷、波澜起伏的情感体验,生命是那样干枯,生活是那样暗淡,而有着这些情感充盈的生命和生活是那样让人感到满足、享受和向往。看来,书真的给我建设了一个属于自己的世界,读书不必为谁而读,忙了少读几页,闲了多读几本,读一本好书仿佛久旱逢甘露,他乡遇故知,让人沁润心脾,而又泪流满面。读一本好书,能让人放下执着,获得精神的知足。
读书永无止境,读书本没有功利性,有书相伴的日子是甜蜜的,有书相伴的日子从不孤单。让读书成为一种生活习惯,让书籍成为我们生活中的挚友,真正地走进我们,走进生活。
2021年3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