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听说,飞上过太空的宇航员,回来地球以后都很消沉,因为太空旅行实在太刺激了,相对于这样剂量的多巴胺,日后的几乎所有工作都不再会激发这些宇航员的热情了,老百姓的话叫:见得多了,神经变大条了。
地面上的行业,我一直很喜欢急诊室医生这个职业,你要做好万全的知识和经验的储备,病人送过来,留给你判断的时间也许只有几分钟。鲜活的生命就摆在眼前,或是凋零、或是延续,都在你的一念之间,这样的工作想想都很挑战。
拿到这本书的初衷是多掌握一些医学知识,了解医生的解题思路,这样如果自己或是身边的人遇到这类事情,可以更好的应对。
《生命的反转》是李文丰医生的首部作品,之前人家也是混知乎的。书中列举了十多个复杂的病例,其实都是些常见的症状,胸闷、头痛、高烧、咳嗽、内出血等等,但是每个病例又不是看上去这么简单,一波三折,抽丝剥茧之间让人感受到医生在与时间赛跑、医者仁心。
年过四十,眼看着第五张了,这个年纪到了心梗、脑梗的高发期,多储备一点知识还是有帮助的,至少发病的早期就知道问题的严重性,还有机会跑去医院寻求帮助。
早年修过很多年飞机,现代客机对于系统的复杂程度与人体一般无二,各种故障排查起来除了技术之外,多少也带着点玄学的味道,经常是一波三折,不过修飞机有两个优势;
第一,修飞机只要你扛得住压力,修不好可以一直修,找不到问题,可以一直找,飞机的病情不会恶化、也不会危及航空器的寿命。但如果维修人员扛不住领导和运行的压力(这样的情况其实非常多见。),飞机带着病飞出去了,也许就是灾难性的后果。
第二,修飞机你可以串件,所谓串件就是把两架型号一样的飞机上的零部件对调,看看故障有没有转移,这一方法对于飞机维修非常有帮助。
说到底,修人还是要比修飞机复杂太多了,因为很多人体的运行机理到现在也没搞清楚。也确实有些病是无法医治的。
书中我第一次看到了“心碎终合症”,一个人会难过到心脏崩溃,确实出乎意料之外,大脑负责思考,可是有些时候确实难过到心如刀绞,看来有它的医学道理。
这本书在我看来,唯一的小瑕疵就是书中的每个病例最终都被挽救了回来,有点像童话书的结局,皆大欢喜。
生活是残酷的,这样写会不会让读者以为医疗是万能的?医生只要对症下药就不会有遗憾?
我倒是觉得应该在文章的最后安排一个,历经挽救却最终逝去的病例,警醒大家,医疗不是万能的,面对生命,很多时候我们依然是苍白无力的。
残忍了一点,不过世事如此,无奈本是人生常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