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这是人的心灵华美和仁爱的基础之一,不论是阳春白雪还是下里巴人都用不同的方式走进人的灵魂深处,以创作者和听众的的共鸣而告终。教育如果是艺术,一定有其专属的旋律和乐曲。然而我坚信,并且和大多数教育家一样坚信——教育一定是一门艺术!“一个教师,当他带着这学日的总谱,来到儿童们中间,手持教育的魔棍,站在学日指挥者的乐谱架前,在儿童们叽叽喳喳声中听到这一总乐谱的乐曲时,他们不能不因为选择了教师职业而感到无比的幸福。”
读阿莫纳什维利的《孩子们,你们好!》就像走进了一堂堂生动有趣又激情满满的精彩课堂。让一位可以说从未真正踏入教学的甚至有一些惶恐的即将加入教师队伍的“准教师”离教育更近了一步,对教育的理解更深了一层。从开学前的记“零年级学生”的照片和名字的举动,到开学问候“孩子们,你们好!”的第一句话,这份对教育的用心已经慢慢改变了我的认知,走进了我的心灵……这开学的“一言一行”是尊重儿童的体现。我一直思考着当自己真正走入教师岗位的第一天应该以何种姿态来面见我的学生——是热情,但可能被认为没有威信;还是保持距离让他们知道这位老师是不好欺负的,以此来树立所谓的威信。听已经有过教学经验了老师说与学生首次见面时的“不亲近”会为后续的教学工作省去很多麻烦。他们解释说他们自己初入教学领域时也是抱着极大的热情和耐心,想着可以和自己的学生在教学相长的和谐氛围中实现自己的教育理想。然而在一次又一次的碰壁后,热情逐渐退却,耐心也渐渐被消磨殆尽,最后得出“不亲近”的“教学经验”。可是所有的教师都曾是学生,难道这些等待被挖掘的孩子们、这些以学校生活为主的孩子们就只能与一些无法走进自己灵魂深处的“冷漠”教师朝夕相处吗?他们的内心该是怎样的备受煎熬和痛苦呢?我们从学生时代走过来的所有的教师们难道都很喜欢被这样对待吗?这样的教育是真正的走进心灵的教育吗?答案当然是否定的。教师和学生在心理上是相互需要的,绝不是在教师权威下形成的师生相互对抗的关系。
阿莫纳什维利要求自己记住他也曾做过学生,并且努力做到:“不使从前曾经折磨过我的那种感受同样去折磨我今天的学生”。这可能是很多初入职教师的“初心所在”,但是一旦他们习惯于怎样工作,一旦他们的工作方法在实践中一次证明有效,他们就会认为自己是扪心无愧的,是精通了教育和教学原理的人,并且以“自己的方法”、“自己的原则”、“自己的教育学”自我陶醉起来!俄国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教育艺术具有这样的一个特点:几乎人人都觉得它是一件了如指掌的和明白易懂的事情,有些人甚至还觉得它是一项十分容易的工作,其实,越觉得教育艺术比较容易的人,越是说明了他对教育理论或教育实践的所知甚少。”如果宇宙确实是无穷无尽的,那么儿童就是这个无穷无尽的宇宙的缩影,这就注定了教育绝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教育需要用艺术的方式走进学生的心灵,用爱和理解陪伴和帮助学生成长。
当一个孩子告诉阿莫纳什维利,作业本上的红叉叉使她感到沮丧和难受时,让教育的现状毫无遮掩的展现在我的眼前。从我所接受的教育来看,每一份作业都提醒着自己的错误,仿佛生命的成长中就是不断地与自己的错误做抗争,在错误中挣扎。一旦斗争失败,错误就为未来的一切不自信埋下了种子。错误、失败等字眼甚至会笼罩着他的一生。我认为这是教育造成的悲剧。究其背后,藏着教育观的问题。长久以来,我们从事的教育学和教学体系的建设始终无视儿童的存在,无视他们的志向,无视他们的感情,无视他们的兴趣爱好。也无视他们的个性,无视他们的自尊心,无视他们获得快乐和成功的渴望。如果一个孩子不能在学校里或者更具体地说在他的引路人——教师身边感受到成长的快乐,他将在除了父母以外的谁那里体验掌握知识的快乐和感受发展的愉悦呢?
一直在寻找教育和与自己密切相关的生活之间的关系。因为在我的学习生涯中除了高一学习自然地理时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学校学习与生活相关外,似乎其他一切的学科学习都被圈定在一所学校的范围之内。实际上,对学生来说,学校生活也是生活,而且是学生现实的、极其重要的生活。“儿童不仅在准备走向生活,而且他们现在已经在生活。”“儿童不可能把自己的生活、自己的印象、自己的感受通通丢在校门之外,怀着纯而又纯的学习愿望来到学校。”所以阿莫纳什维利在每节课前几分钟都会问问“孩子们,今天你们有什么快乐或悲伤的事愿意分享的吗?”这是将看似与学习无关的生活引进课堂,殊不知这一举动是将藏匿在遥远地方的教育目的的种子移植到生机勃勃的儿童生活的心田里,课堂教学在这个时候才真正开始。
阿莫纳什维利的课堂的每一个活动都是教师的用心和学生的快乐发出的美的艺术碰撞,是心与心的相互陪伴的教育。阅读完《孩子们,你们好!》这本书,心底流淌着感动的甘泉。当然书中的很多教学模式在我未来的教学生涯中可能还是难以实现,但是至少通过这次阅读我愿意在未来用自己的实践去尝试和探索“走进心灵的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