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周看完《奇特的一生》,脑瓜子里都是柳比歇夫的时间统计法,他用常人无法想象的毅力践行了56年。
得用多大的洪荒之力,让他每天都坚持,还持续56*365+14天闰日=20454天。
那么问题来了,这份惊天地的毅力是常人无法复制的吗?还只是只能远观,无法仿效?
看完整书,别被56年吓到,当把时间统计法养成如刷牙洗脸般自然,就一点都不难。
事实上,时间记录的习惯,就这么简单。
柳比歇夫,苏联的昆虫学家、哲学家、数学家。一生发布了70余部学术著作。其中有分散分析、生物分类学、昆虫学方面的经典著作;这些著作在国外广为翻译出版。各种各样的论文和专著,他一共写了五百多印张。五百印张,等于一万二千五百张打字稿。即使以专业作家而论,这也是个庞大的数字。
一、凡事先立标
柳比歇夫,26年某天确定了自己的终生事业方向,一心只往这方面发展。独创了“时间统计法”,通过记录每件事的花销时间,统计和分析,再进行月小结和年终总结,以此来改进工作方法、计划未来事务,从而提高对时间的利用效率。
村上春树,30岁时,定了“每天都跑”这想法后,至今一直坚持着,没有中断,成为各大马拉松的常客。因跑步还出了一本书,《当我跑步时我谈些什么》,此书都成为众多跑步者的必看书之一。
没有指向标及方向,很难做到自律。一个伟大的目标很多时候是耗尽一生的精力都没法完成的。
所以不得不思考如何在有限里完成无限的任务,除了提高自己的效率,严格执行,别无二法。这样才能一步一步让你往自己的目标更靠近,征服目标。
但对我们来说,很难一下就拥有伟大的目标,也很难像柳比歇夫一样自律,天天如此坚持了56年。
秋叶写过:对普通人来说,最合理的选择是和拥有伟大目标和自律性的人在一起,和他们在一起,利用他们的能量激励自己坚持。这就是所谓的“打鸡血”疗法。
如果身边一时找不到如此的人,那就看书!没有什么比书更值得投资。
二、记录时间清单
很多时候以为自己很努力,一直很忙,经常加班,甚至还会被自己的辛勤劳动感动,但真的全部时间都用来工作吗?
事实上,很多时候这都表面而已,真实情况让人唏嘘不已。
拿一支笔,将每个时间段做的事情记录下来。
为什么要记录:
(1)让工作效率现原形
要知道自己的工作时间及效率,就要记录纯粹的工作时间。但记录纯粹工作时间,是指真正工作的时间。吃喝拉撒,都不能算为此列。这都只是日常,与工作无关。
除非确保思考的时间确实真真切切用来工作或者学习,否则不能称之为纯粹工作时间。
(2) 只有记录不会撒谎
所做的记录,真实反映你的工作时间及效率。坚持记录一段时间有所调整后,再回头看看当初的,必然大不同,成就感也是呈直线上升。
再者,想知道自己是什么样的人,看最多的时间花在哪里就可知道,时间记录是不会作假的。
(3)如何记录
以摘抄《奇特的一生》中柳比歇夫的日志为例:
乌里扬诺夫斯克。1964年4月7日。分类昆虫学(画两张无名袋蛾的图)——3小时15分。鉴定袋蛾——20分(1.0)
附加工作:给斯拉瓦写信——2小时45分(0.5)
社会工作:植物保护小组开会——2小时25分
休息:给伊戈尔写信——10分;《乌里扬诺夫斯克真理报》——10分,列夫·托尔斯泰的《塞瓦斯托波尔故事》——1小时25分
基本工作合计——6小时20分
这种记录除了自己经历的事件之外一概不记,而且尽量不记感想,不记感受,只记录事件本身。
这种记录不需动脑,只要记录,每天不超过十分钟,便于养成习惯,没有自制力的压力。
实践到1个月后,你会发现自己对时间的精确度明显提高。在估算工作量的时候,更好的更容易的确立目标。对目标的完成时精确度提高,“焦虑”也就战胜了,“拖延”又怎么会出现?
三、有必要也56年?
一听到56年,真的会吓软,也能坚持这么久吗?
《精要主义》中有一段对甘地榜样的看法。也可用于对柳比歇夫的参考。
甘地是充分而完全地按照精要方式生活的典范,但我们没有必要为了从榜样中受益而亦步亦趋地去模仿他。我们可以净化非精要生活,拥抱精要生活——用自己的方式,在自己的时代,以自己的能量为限。
对柳比歇夫,我们没必要完全拷贝,只要自己开始坚持。读完这本书后,马上实践,一分钟也是开始,也是吸收了这书的表现。
有没有很认真工作,除了看记录,还有每天临睡前,回想当天,没有焦虑,没有不安,那就是充实的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