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学校:重新定义教育2

          我们常说:名师出高徒。也就是说,选择一位好师傅对孩子的培养至关重要。在学校教育资源不均衡的当下,人们挤破脑门把孩子送进名校,也许就是这一想法驱动的。

        但好的教育资源总是有限的。除了成绩特别优异,普通人很难突破圈层进入那些公认的好学校。如何破局,今天的分享会对大家有所启发。

        如果您认真读完了以下内容,并深入思考后,至少您的教育思想会得到提高。当然,您也能从中发现一些更好的教育方法。

        第一章 今天的学校,会变成明天的“学习中心”
        知晓历史,方能洞察未来。
        在我们进入本书的主题“未来的学校将被学习中心取代”之前,让我们简单回顾一下学校的历史,看看今天的“学校生活模式”究竟由何而来?它有什么好处,有哪些问题?我们的教育先贤对我们的学校发出过怎样的声讨,又提出过怎样的变革主张?
        我想,当你走马观花地了解了学校的历史,你就容易理解,互联网为什么能让学校生活模式发生变化,未来的学校为什么会被学习中心取代。
        今天的学校生活,不是天经地义的
        今天的学校生活是天经地义的吗?
        不是的!
        人类的教育一开始就是今天这样的面貌吗?
        不是的!
        学校的形态就永远固定在今天这个样子吗?
        答案无疑也是否定的。
        人类本来是没有学校的
        人类不是一开始就有学校的。学校是人类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
        人类的学校,从古至今,再到未来,大概可以分为四个重要的历史发展阶段。
        一是前学校阶段(pre-school period)——原始部落耳提面命的教育就属于这个阶段。
        二是学校阶段(school period)——5500年前古巴比伦两河流域苏美尔人的“泥版书屋”,5500年前古埃及的宫廷学校,我国父系氏族末期的“成均”和“庠”,都是学校阶段的代表。
        三是现代学校阶段(modern school period)——随着工业革命应运而生的现代学校,按照夸美纽斯的班级授课制构建,有统一的教材、教学大纲、上课时间、教学内容、课程设置。
        四是后学校阶段(post-school period)——这就是未来的新型学校,严格意义上说也可以不称为学校,而是本书将要详细讨论的学习中心。
        现在,让我们一起看看学校的演变过程。
        大家知道,原始社会教育的特点是“两个没有”——没有固定的教育场所,没有专门从事教育的专职人员。
        原始社会的教育过程,完全是在生产劳动的过程中进行的,教育内容最初就是渔猎和农耕等劳动技术的传授,正如传说中的“燧人氏教民钻木取火”“伏羲氏教民结网捕鱼”“神农氏教民制耒耕作”一样,那时虽然有教育活动,但是没有学校这种形态。
        到了原始社会的末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原本存在于社会生活中的教育逐渐分化出来,出现了学校的萌芽。
        关于世界上最早的学校,学界有不同的说法,有的教育史教材中采用苏联教育史学家米丁斯基的说法,认为建于公元前2500年的古埃及的宫廷学校是人类有史可稽的最古老的学校。
        但最新的研究认为,世界上最早的学校诞生在古巴比伦,法国考古学家在两河流域发现的苏美尔人的“泥版书屋”存在于公元前3500年左右,应该是目前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学校遗址。
        中国作为四大文明古国之一,也是世界上最早出现学校的国家之一。有人根据传说认为,父系氏族末期的“成均”和“庠”是我国学校的萌芽。
        “成均”是乐师日常演奏唱歌的地方,贵族子弟都要在这里学习音乐。
        “庠”是储存公共粮食的地方,由于生产力的进步,氏族中的老者可以不必参加繁重的生产劳动,而是转为看管粮食或者饲养家畜,所以“庠”也是养老之所。
        老年人有丰富的生产和生活经验,在养老的同时还可以承担传授经验的任务,所以“庠”也就成了教育场所。
        但是,“成均”和“庠”还不能称为正式的学校,只能说它们是学校的雏形。“成均”和“庠”的出现表明,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社会分工的扩大,教育与生产劳动走向分离,成为一种专门的活动,教学需要在专门的场所进行,学校随之出现。
        到了奴隶社会,出现了真正意义上的学校,我国的第一个奴隶社会夏代的学校叫“序”和“校”。
        “序”是设在王都的学校;“校”是设在地方的学校,即乡学。
        最初的“序”和“校”的教育内容与军事目的相关。
        “序者,射也。”作为教射箭的地方,“序”是奴隶主贵族子弟习射的场所。
        “校者,教也。”作为进行军事训练的场所,“校”是习武之地。
      到了商代,学校的形式有所发展,出现了针对不同年龄阶段的学校,有了大学、小学的区别,教育内容也逐渐丰富,具备了“六艺”的雏形。
        西方现代学校教育制度
        西方现代学校教育制度是随着工业革命的兴起而出现的。
        17世纪中叶以后,随着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变,以及资本主义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方式的变革,劳动者需要接受更多系统的、实用的学校教育,以满足大生产的需要。与之相适应的义务教育制度和现代学校制度也应运而生。
        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提出的班级授课制和学科课程制为新型学校的建立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
        他从普及教育出发,提出了建立统一学校系统的主张。他根据儿童成长的年龄特征,把教育分为四个时期,每期6年,各设相应的学校。
        幼儿期(初生至6岁)是母育学校。
        少年期(6~12岁)是国语学校。
        青年期(12~18岁)是拉丁语学校(或文科中学)。
        成年期(18~24岁)是大学。
        这种统一的学校系统,使儿童从出生开始接受教育,循序渐进,不设任何障碍,直到成年。
        夸美纽斯第一次提供了整齐划一、任务明确、相互衔接的完整的学制系统,这是学制史上的一次创举,也成为后来西方学制的雏形。
        19世纪初,一套与工业社会相匹配的学校制度已经初步形成。
        1862年在北京创办的京师同文馆,是中国最早的外语学堂,也是中国第一所现代意义的新式学校。
        中国第一个提出现代学校制度的,是晚清时期管学大臣张百熙。1902年,他拟订了《钦定学堂章程》。所谓钦定,就是“由皇帝亲自裁定”,意思是光绪皇帝同意的。
        可是,这个学校制度当时没有来得及实行。
        第二年夏天,清政府命张百熙、荣庆、张之洞以日本学制为蓝本,重新拟订学堂章程。
        又过了一年,清政府终于公布了新的《奏定学堂章程》。这一年,是农历癸卯年,故称“癸卯学制”。
        不从事教育史研究的朋友,看到“癸卯”这样的词,可能会觉得理解起来费劲。如果觉得费劲,你可以忽略它,你只需要知道这个学制包括哪些内容就可以了。
        那么,有哪些内容呢?
        请注意看名称,我简单列举几个。
        《初等小学堂章程》。
        《高等小学堂章程》。
        《中学堂章程》。
        《高等学堂章程》。
        《大学堂章程》。
        《蒙养院章程及家庭教育法》。
        《初级师范学堂章程》。
        《优级师范学堂章程》。
        《初等农工商实业学堂章程》。
        《中等农工商实业学堂章程》。
        《高等农工商实业学堂章程》。
        光看名称,你大概就能明白,我们今天的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制度,最初是怎么来的。上了年纪的读者,如果读过中专、大专,农校、师范之类的,大概都能明白,这些学制的源头在哪里。
        我之所以不厌其烦地说“癸卯学制”,是因为如果要了解我们今天的学校的历史,这个学制实在太重要了。它涵盖了从幼儿教育到高等教育,从普通教育到职业教育的完整系统。
        我们说,现代中国的教育体系和学校制度,就是按照这个学制、这个章程建立起来的。
        虽然中国没有在西方社会进入工业革命时代的时候同步开始工业革命,但是西方工业革命带来的现代学校教育制度被我们借鉴了。
        应当承认,现代学校教育制度,为普及教育做出了惊人的贡献。
        现代学校教育制度,把教育从少数人的特权变成全体人的权利与义务,这是人类历史上重要的革命性事件。
        现代学校教育制度的建立,在中国教育史上,也是一个重要的历史性事件。
        要知道,100多年前,中国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学校,接受教育还是少数人才有的机会。因为那个时候的教育体系还是以私塾为主体,一直到1904年“癸卯学制”的颁布推行,才开始了废科举、兴学堂的改革。1910年,国家教育机构颁布《改良私塾章程》,私塾才逐步开始向近代小学过渡。一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时候,我国80%的人口还是文盲。所以,我们现在的学校其实历史并不长。
        我们今天的“学校生活”,来源于这个学制,跟这个制度密不可分,某种程度上,就是这个制度之下的果实。
        100多年后,这个果实已经不再像当初那么甜美了。我们的教育先贤,在历史实践中,不断反思和批判这个制度的优劣,也在不断构想新的体系,生产新的果实。
        今天,我在本书中所说的,也是对这个制度进行反思、重构的一部分。
        接下来,我们继续探讨,西方社会对现代教育制度的反思,以及对学校生活模式的批判。
        对现代教育制度的非议
        “非学校运动”(去学校化运动)使现代教育制度受到非议和挑战
        大概五六十年前,也就是20世纪60年代,世界教育发生了一个革命性的转折。
        这个转折,是从美国开始的。
        那时候,苏联人造卫星上天,美国人感到国家处于危险之中。
        美国人开始反思:我们的科技为什么落后于苏联?落后的根源在哪里?
        答案是,在于教育的落后。
        美国社会对于教育不满的情绪空前高涨。
        与此同时,西方一部分国家的学生运动风潮,进一步打破了人们对学校的美好期待。
        人们逐渐认识到,学校并没有像预期的那样带来经济的繁荣和社会的进步,相反,学校是许多社会问题产生的根源。
        许多人认为,学校不再是一个有价值的机构。
        “非学校运动”就这样兴起了。
        “非学校运动”的代表人物伊万·伊利奇说:“多少代以来,我们企图通过提供越来越多的教育,使这个世界更加美好。可是迄今为止,各种努力都失败了。”
        伊利奇是一个传奇人物,他出生在奥地利的维也纳,父亲是南斯拉夫的天主教神父,母亲是德籍西班牙裔犹太人。他是一个语言天才,精通英语、德语、西班牙语、意大利语和法语,还能够使用克罗地亚语、古希腊语、拉丁语、葡萄牙语、北印度语等。
        他也是一位有着多学科背景的学者,先后研习过人体组织学、矿物晶体学、哲学、历史学和神学等,同时谙熟社会学、经济学、人类学、政治学、法学和文学等。学识渊博的他,30岁就当上了波多黎各庞塞天主教大学的副校长,后来又先后在墨西哥、美国和德国等地的大学任教。
        1970年,伊利奇把自己在20世纪60年代后期发表的论文结集出版为《去学校化社会》(Deschooling Society)。在这本书中,他明确提出,现代学校不仅阻碍了真正的教育,而且造就了无能力、无个性的人,还造成了社会的两极分化和新的不平等。因此,应将学校连同课程学习及其观念一起废除。
        这本书的中文译本由我的好朋友南京师范大学吴康宁教授翻译,最初由台湾地区的一家出版社出版,后来大陆出版了中英文对照版。最近他重新翻译的新版本也已出版。
        在这本书中,伊利奇呼吁废除学校对于教育的垄断,应该使受教育者享有选择教育的权利,成为积极的消费者,应该“为每个人创造一种将生活的时间转变成学习、分享和养育的机会”。
        他主张,要实现这一理想,就要建立一个教育网络。在这个网络中,任何人都能够通过社会生活和日常生活学习知识与技能,并且直接应用于社会。各种教育资源置于学习者的主动控制之下,使学习成为自我创造式的教育。教育网络确定了新的学习方式,为学生提供了新的与世界联系的方式,而非仅仅通过教师、课程和计划的准备而进入世界。
        在伊利奇所处的时代,互联网还没有出现,但是他天才式的预言,以及对于变革教育的梦想,今天听来,是不是觉得难能可贵?
        在他的著作中,我们已经看到了当代互联网教育的雏形。
        与“非学校运动”遥相呼应的是伯尔赫斯·斯金纳的程序教学理论。
        斯金纳是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据说他从小就喜爱发明创造,制作小玩意儿,曾经试制过简易滑翔机,也曾把一台废锅炉改造成一门蒸汽炮,把土豆和萝卜当炮弹射到了邻居家的屋顶上。也许正是童年的习惯让他后来发明了一种非常巧妙的心理学装置“斯金纳箱”,并且提出了著名的新行为主义学说。
        1971年,斯金纳出版了《超越自由与尊严》一书,把他根据“斯金纳箱”对老鼠和鸽子的行为研究应用到人的教育领域。
        斯金纳认为,人类的所有行为本质上都是对环境刺激做出的反应。行为能否得以维持,取决于其后果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如果行为之后伴随的后果是积极的,那么这一后果就会得到强化。如果行为之后伴随的后果是消极的,得到的是惩罚,那么该行为也会减弱。行为得不到强化,就会减弱,他称这种情况为“消退”。
        根据这一理论,斯金纳发明了一种教学机器,这个机器的构造包括输入、输出、贮存和控制四个部分。
        他把教学材料分解成由按循序渐进原则有机地相互联系的几百个甚至几千个问题框面组成的程序。
        每一个步子就是一个框面,学生正确回答了一个框面的问题,才能开始下一个框面的学习。
        如果答错了,用正确答案纠正后再过渡到下一个框面。框面的左侧标出前一框面的答案,作为对该框面问题的提示。一个程序学完了,再学习下一个程序。
        他还提出了程序教学的四条原则。
        第一,积极反应原则。即必须使学生始终处于一种积极学习的状态。
        第二,小步子原则。即把教学内容分解成一个个小步骤,前一步的学习为后一步的学习做铺垫,后一步学习在前一步学习后进行。由于两个步子之间的难度相差很小,所以学习者很容易取得成功,并建立起自信。
        第三,即时反馈原则。即让学生立即知道自己的答案是正确的,这是树立信心、保持行为的有效措施。
        第四,自定步调原则。即允许学习者按自己的情况来确定掌握材料的速度。
        请注意,这个教育学家的理论,是什么时候提出的?
        是20世纪60年代末至70年代初。
        那个时候,互联网还没有出现,慕课与翻转课堂理论也没有出现。
        这种情况下,斯金纳的程序教学思想无疑也是天才式的。
        他的理想不仅与现在的慕课非常接近,而且对世界的教学理论与实践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虽然伊利奇和斯金纳最后并没有颠覆现代学校,但是从20世纪60年代末开始的“非学校运动”就一直没有停止,各种改造学校的努力也在全世界风起云涌。他们是最早的现代学校的掘墓人。
        效率为先的工业化人才培养模式问题很大
        不管大家怎么看待“非学校运动”,我们都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现代学校制度的历史贡献,认识到它的合理性。我们讨论问题的时候,不能像小孩子斗嘴,只说一面,不说另一面。
        现代学校制度,是工业革命的产物,也是人类伟大的创造。
        它把传统的只为少数人享有的教育变成了大部分人能够享有的普及性教育,提升了全社会的文化素养。
        它用机器生产的方式大规模地培养年轻一代,极大地提高了教育的效率。
        它把人类几千年创造的知识用高度浓缩、集约化的方式,按照学科专业分门别类地传授给未成年人。
        所以,从一定意义上讲,学校是人类创造的最伟大的发明,也是传承人类文明最重要的机构。
        但是,现代学校制度也有工业革命带来的“胎里毛病”。
        现在,我们就来说它的毛病在哪里。
        最根本的毛病就是,它强调效率优先,用工厂化的生产方式“生产”人才,用整齐划一的教育模式安排教育生活,除了统一的入学时间和统一的上课时间,还用统一的教学大纲、统一的教材、统一的教学进度和统一的考试评价来培养虽然年龄相同但个性迥异、能力水平不一的人。
        这让我想起古希腊神话中的普洛克路斯忒斯(Procrustes)之床。
据说恶魔普洛克路斯忒斯有一张铁床,他热情邀请人们到家中过夜,但是只有身体的高度和床一样长的人才被允许睡觉,否则比床长的人要被砍掉腿脚,比床短的人则要被强行拉到和床一样长。
        这张床,就类似于现代学校制度的标准。
        我们用这个标准要求所有学生,所以学生学习得很累、很苦,每个人的个性得不到张扬,潜能得不到发挥。
        这正是现代学校制度的内在缺陷。
        这个缺陷,也正是十几年前我发起新教育实验的背景:我们能不能创造一种更好的教育,让师生过一种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当然,这个缺陷不是中国独有的缺陷,这也是美国的缺陷、欧洲的缺陷,整个世界教育的“胎里毛病”。
        迄今为止,我还没有看到哪个国家从根本上解决了这个缺陷。       
        互联网时代的教育变革
        任何理想的实现都需要条件,学校的变革也是如此。
        尽管从现代学校制度产生之日,就有各种各样的批评意见,也有各种各样的变革实践,但学校依然如故。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缺乏必要的条件。
        今天,互联网的发展,为现代教育制度的变革,为我们所预判的“未来学校会被学习中心取代”,提供了重要条件。
        变革是一种必然
        50年前的“非学校运动”一度引起全社会的广泛关注与共鸣。但是,当时的社会发展和科学技术还无法绘就那样宏伟的变革蓝图。
        21世纪,随着互联网的出现和现代教育技术的不断发展,学校变革的激情再一次被激发。
        这一次,在技术的层面上已经足以解决传统教育的许多内在缺陷。其中最重要的标志就是慕课的出现。
        “MOOC”(慕课)是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的英文简称,其中“M”代表Massive(大规模),一门课的听课者可以有上万人甚至几十万人;第二个字母“O”代表Open(开放),不分国籍和区域,只需邮箱注册参与,课程对所有人开放;第三个字母“O”代表Online(在线),即网上学习;第四个字母“C”代表Courses,即课程。
        与名校视频公开课只提供课程资源不同,慕课实现了教学课程的全程参与。在这个平台,学习者可以完成从上课、分享观点、做作业,到参加考试、得到分数、拿到证书的全过程。
        我第一次听说慕课,是2011年秋季。那时我听到了一条让我非常吃惊的消息:190多个国家的16万人同时注册了斯坦福大学的“人工智能导论”课程。当时我就在想,这可能会导致一场真正的教育变革。
        不久,斯坦福大学两位教授创立Coursera免费在线课程网站,2012年4月上线,4个月后学生人数便突破了100万,后来普林斯顿大学、斯坦福大学、加利福尼亚理工大学、密歇根大学和宾夕法尼亚大学等全球80多所高校和机构加盟,共享386门课程,一年以后的注册学生人数就超过400万,数据显示其中中国的学生达到了65万人。
        同时,其中的多门课程进入了美国教育理事会学分推荐计划,学生选修的学分可获大学承认,慕课进入了正规高等教育体系的通道。
        而一些公司也开始考虑招聘时是否承认慕课的课程证书,这就意味着未来的学生可以凭借在线教育平台拿到的课程证书直接就业,而不一定非要拥有名牌大学的学位和学历证书。
      《纽约时报》曾经把2012年称为“慕课年”。同年,《时代周刊》刊载了一篇深度报道“大学已死,大学永存”,作者认为慕课的出现,已经宣告了传统大学即将消失,未来的新型大学即将应运而生。也就是说,未来基于互联网技术的新型的混合制大学有可能出现。
        2013年,从黄冈中学网校校长任上离职的汪建宏来北京与我讨论未来教育发展的方向。我提出如果能够做一个面向中小学的慕课,可能会很有发展。不久,他创办了爱学堂,依托清华大学办起了学堂在线。
        没想到慕课方兴未艾之时,就受到了新的挑战。
        慕课的各种改进修订版也纷纷推出。例如所谓的私播课(SPOC),SPOC这个英文缩写是“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s”的首字母缩写。
        私播课对入读人数和入读条件都有限制,以私人化、小规模在线课程为特征,但它仍然是开放和免费的。
        本质上说,私播课与慕课属于同一类,在教学设计、教学理念上并没有多大突破,只不过更加小众。
        还有所谓的“超级慕课”(Meta-MOOC)。2014年1月,美国杜克大学的凯茜·戴维森教授在Coursera上开设了“高等教育史与未来”课程。该课程注册学生约两万人,它的授课时间与戴维森教授在杜克大学面对面教学的课堂同步进行,并且在加州大学圣塔芭芭拉分校和斯坦福大学也有同步进行的分课堂。
        三个学校的老师同时教授这门课,共享阅读材料,让学生互评作品,不同学校的学生和教师组成了一个学习共同体。
        正如凯茜·戴维森教授所说,这不仅是一门慕课,而且是一个运动,所以把它称为“超级慕课”。
        还有所谓的DLMOOC(Deep Learning MOOC,深度学习慕课)、MobiMOOC(Mobile MOOC,移动慕课,指通过移动设备学习慕课,致力于慕课与移动学习的有效整合)、MOOL(Massive Open Online Labs,大众开放在线实验室)等。
        MOOL较之实体实验室有两大优点:一是没有时间限制,一年365天,一天24小时都是开放的,学习者可以随时做实验;二是实验过程可重复,可回放,方便找出实验失败的原因。
        DOCC(Distributed Open Collaborative Course),分布式开放协作课,不局限于单一专家授课,专家背景多样化,分布在各大高校,强调在数字时代的协作学习,避免学生被动学习; PMOOC(Personalized MOOC),个性化慕课,学生自定学习步调,自我选择开始与结束的时间,系统可以自动跟踪学生的学习进程,并给予每个学生恰当的学习建议;MOOR(Massive Open Online Research),大众开放在线研究课,为学生从学习到研究的过渡提供了渠道,使教学重心由知识的复制传播转向问题的提出和解决;等等。
        在中小学,在线学习也成为一股不可抗拒的潮流。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博尔得分校教育学院发布的《理解和改进全日制网上学校》报告表示,美国已有25万名中小学生在全日制网上学校上学。
        美国各州网上学校总共提供53.6万门课程(每门课程都为一学期),有180万名中小学生至少选一门网上课程。网上课程的增多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不同群体和不同地区学生的教育需求,特别是满足了学生在家上学的需求。
        据统计,全美共有240万名学生在家上学。在一定意义上可以说,这些学习方式不仅是对现代学校教育的补充,更是对现代学校教育的变革。
        近年来,我国的慕课建设与应用也呈现出爆发式增长,多所高水平大学陆续在国际著名课程平台开课,有关高校和机构自主建成10余个国内慕课平台,460余所高校建设的3200余门慕课上线课程平台,5500万人次的高校学生和社会学习者选学国内外的慕课课程,我国慕课课程数量已位居世界第一。
        在家上学,在中国也不是什么新鲜事。前两年我国台湾地区已经通过了相关立法,允许学生在家学习。
        我国大陆地区虽然目前原则上不允许以家庭自学代替学校教育,但各种打擦边球的方式还是很多。我自己直接见证的就有两位,一位是童话大王郑渊洁。多年前见面时他就告诉我,他的儿子郑亚旗读完小学六年级后就不去学校了,他在家里给儿子上课,每周一在家里举行升旗仪式,所有教材都是他自己编写的,他的儿子三年时间就完成了“学业”。郑亚旗22岁开始创办《皮皮鲁》杂志,24岁开办皮皮鲁讲堂并自任校长,25岁创办郑亚旗摄影工作室,并先后出版摄影集《非洲》等,27岁创建北京皮皮鲁总动员文化科技有限公司并任CEO(首席执行官)。记得2012年有一次与他们父子餐叙,亚旗还送我一本他新出版的摄影作品。
        另一个朋友是新教育基金会的一位发起人,有一次我去上海开会,他突然问我,他的孩子能不能继续在家上学。这位朋友非常认同新教育实验的理念,是最早支持新教育的志愿者。因为上海当时没有新教育实验学校,也没有他满意的学校,所以他们夫妇俩决定按照新教育的理念在家中自己教孩子。文化课程没有问题,可以借助新教育的阅读书目和晨诵等课程。孩子的社会性养成,则通过各种俱乐部的活动,如足球、高尔夫球等来培养。
        所以,整个小学期间,孩子很开心,很阳光。他们夫妇征求我的意见是否继续在家上学,我说还是要听取孩子的意见,以及考虑今后是否参加高考等因素。最后,他们还是选择了继续在家上学。据说,目前像郑亚旗和我朋友的孩子这样的情况,全国超过了20万例。
        从以上的介绍我们可以发现,以慕课为代表的互联网教育的兴起,已经为解决传统学校模式的各种缺陷提供了可能性,因为它既可以完成现代学校教育制度要求的大规模教育的效率问题,也可以满足不同学习者对于教育选择的基本要求。
        自由选择课程,自由组织学习团队,自由选择任课教师,随时了解学习进度与知识掌握情况,自由安排学习时间,一种新的学习空间、新的学习组织形式,已经呼之欲出。
        杜威的梦想不再遥不可及
        1915年,教育家约翰·杜威出版了《明日之学校》一书。其实,这本书的书名完全可以翻译为《未来学校》。未来不是空想的明天,而是建立在今天基础上的明天。所有对于未来的预言和构想,都是基于今天的实践和探索的判断。
        著名教育家悉尼·胡克在为《明日之学校》写导言时曾经说:“这本著作也可叫作《今日之学校》,是关于正在实验中的一些学校的描述,特别是关于这些学校用实例说明的观念,以及杜威对于初等、中等教育改革的建议。”
        也就是说,杜威是从当年基于变革的实践中,窥见了未来教育的模样,并且为了他心中理想的未来,对当下的教育提出了积极的建议。
        100多年过去了,杜威在书中批评的许多教育问题仍然存在,杜威在书中畅想的许多教育梦想仍未实现。但是,社会发展尤其是科学技术的发展已经远远超出了杜威那个时代的预料。站在社会大变革的风口,我们再来反思、展望,杜威的教育梦想已经不再是遥不可及了。
        在本书介绍的大量案例中,我们已经真真切切地发现了许多未来学习中心的要素,这些学校与我们理想中的未来学习中心非常接近。而且,以今天的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水平,我们也完全能够构建一个全新的教育体系与教育结构——未来学习中心。
        风靡全球的教育纪录片《为孩子重塑教育》的制片人泰德·丁特史密斯,在其新著《未来的学校》中已经给传统学校判了“死刑”。他提出,传统学校以有着百年历史的工厂模式为基础,善于培养适合工业社会的劳动力,而工业社会所塑造的世界早已不复存在。所以,“传统学校是僵化的教育体系打造出来的纸老虎,是创新时代的博物馆文物”。也就是说,无论是从现实性,还是从可能性来看,传统学校已经进入了“无可奈何花落去”的衰亡期,而未来学习中心已经呼之欲出,并不遥远了。

        感谢您有耐心读到此处。在为现代科技为新教育带来可能而高兴之余,我们还需要做的有很多,比如:人才选拔、录用标准、录用机制的改革、改进;教师的录用、考核机制及标准……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转载或内容合作请联系作者
  • 序言:七十年代末,一起剥皮案震惊了整个滨河市,随后出现的几起案子,更是在滨河造成了极大的恐慌,老刑警刘岩,带你破解...
    沈念sama阅读 199,902评论 5 468
  • 序言:滨河连续发生了三起死亡事件,死亡现场离奇诡异,居然都是意外死亡,警方通过查阅死者的电脑和手机,发现死者居然都...
    沈念sama阅读 84,037评论 2 377
  • 文/潘晓璐 我一进店门,熙熙楼的掌柜王于贵愁眉苦脸地迎上来,“玉大人,你说我怎么就摊上这事。” “怎么了?”我有些...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146,978评论 0 332
  • 文/不坏的土叔 我叫张陵,是天一观的道长。 经常有香客问我,道长,这世上最难降的妖魔是什么? 我笑而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53,867评论 1 272
  • 正文 为了忘掉前任,我火速办了婚礼,结果婚礼上,老公的妹妹穿的比我还像新娘。我一直安慰自己,他们只是感情好,可当我...
    茶点故事阅读 62,763评论 5 360
  • 文/花漫 我一把揭开白布。 她就那样静静地躺着,像睡着了一般。 火红的嫁衣衬着肌肤如雪。 梳的纹丝不乱的头发上,一...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48,104评论 1 277
  • 那天,我揣着相机与录音,去河边找鬼。 笑死,一个胖子当着我的面吹牛,可吹牛的内容都是我干的。 我是一名探鬼主播,决...
    沈念sama阅读 37,565评论 3 390
  • 文/苍兰香墨 我猛地睁开眼,长吁一口气:“原来是场噩梦啊……” “哼!你这毒妇竟也来了?” 一声冷哼从身侧响起,我...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6,236评论 0 254
  • 序言:老挝万荣一对情侣失踪,失踪者是张志新(化名)和其女友刘颖,没想到半个月后,有当地人在树林里发现了一具尸体,经...
    沈念sama阅读 40,379评论 1 294
  • 正文 独居荒郊野岭守林人离奇死亡,尸身上长有42处带血的脓包…… 初始之章·张勋 以下内容为张勋视角 年9月15日...
    茶点故事阅读 35,313评论 2 317
  • 正文 我和宋清朗相恋三年,在试婚纱的时候发现自己被绿了。 大学时的朋友给我发了我未婚夫和他白月光在一起吃饭的照片。...
    茶点故事阅读 37,363评论 1 329
  • 序言:一个原本活蹦乱跳的男人离奇死亡,死状恐怖,灵堂内的尸体忽然破棺而出,到底是诈尸还是另有隐情,我是刑警宁泽,带...
    沈念sama阅读 33,034评论 3 315
  • 正文 年R本政府宣布,位于F岛的核电站,受9级特大地震影响,放射性物质发生泄漏。R本人自食恶果不足惜,却给世界环境...
    茶点故事阅读 38,637评论 3 303
  • 文/蒙蒙 一、第九天 我趴在偏房一处隐蔽的房顶上张望。 院中可真热闹,春花似锦、人声如沸。这庄子的主人今日做“春日...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29,719评论 0 19
  • 文/苍兰香墨 我抬头看了看天上的太阳。三九已至,却和暖如春,着一层夹袄步出监牢的瞬间,已是汗流浃背。 一阵脚步声响...
    开封第一讲书人阅读 30,952评论 1 255
  • 我被黑心中介骗来泰国打工, 没想到刚下飞机就差点儿被人妖公主榨干…… 1. 我叫王不留,地道东北人。 一个月前我还...
    沈念sama阅读 42,371评论 2 346
  • 正文 我出身青楼,却偏偏与公主长得像,于是被迫代替她去往敌国和亲。 传闻我的和亲对象是个残疾皇子,可洞房花烛夜当晚...
    茶点故事阅读 41,948评论 2 341

推荐阅读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