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每天放学,我都习惯性的问她今天学校有发生什么你觉得新奇的事情吗?
闺女眼睛转一转,认真想一想,用力的回忆这一天。
对了,妈妈,今天我们上心理课了。
“讲了什么内容”?我好奇地问呢
主要是有关老二的问题,心理老师在课堂上给我们分享一些小故事,是很多关于家里的老大不接受老二的现象。
老师主要是开导同学们,如何接受这个小成员。
“你怎么看待这个问题呢”?
妈,这还用说吗?我希望家里有个弟弟或妹妹,已经盼了多少年了。
“其他小朋友都担心的那些问题,你是怎么考虑的呢”?
今年她上小学4年级,似乎更能够表达她的想法了,以下是她的观点:
1、记得妈妈从小就告诉我,应该更多的学会爱别人,我也想去爱别人,那个弟弟或妹妹就是我应该投入爱的地方;
通过说教,潜移默化的让孩子对新成员的接受方式发生变化。
2、老师课堂上讲了很多小朋友不能接受爸爸妈妈更多疼爱小小宝的情况,我不会嫉妒爸妈多爱小宝,因为我小的时候,就发现你们对舅舅家的弟弟、对叔叔家的妹妹、还有对隔壁家里贫困的那个小妹妹格外关心,有的时候,经常把我的东西送给他们,虽然我也舍不得,但觉得这样分享,其实也很开心
通过行为,父母在孩子很小的 时候,就刻意做到没有一直以她为中心,让她觉得其他小孩子的存在也是合理的。
3、我发现妈妈有妹妹,(小姨)你的妹妹有时候还挺关心妈妈,有个妹妹也很好鸭;妈妈还有哥哥,妈妈的哥哥(大舅)好像也能保护你。
通过环境,让孩子有更高的视角思考这个问题,父母亲如何处理妯娌之间的关系,小小年龄的她一切都看在眼里。在这个过程中她看到的是,有兄弟姐妹似乎是一件幸福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