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断舍离》一书作者是杂物管理咨询师山下英子。
断—断绝,即不买、不收取不需要的东西;舍—处理掉堆放在家里无用的物品;离—舍弃对物质的迷恋,让自己处于宽敞舒适自由的空间内。
这种行为模式不仅是对物品的一种整理,更可以对我们内心的混沌进行整理,让心情更加放松和自由。
我想这大概是一个物质种类极度丰富的时代,而人们常常又倾向于拥有。在不知不觉当中让很多的物品,占据了自己周遭的空间。
超市特价时优惠的生活用品,总有些人对此毫无抵抗力。认为买了就是赚到了。事实上是大多数类似的活动一段时间就会有一次。
很多次机会获取的价值不大但免费的赠品,一次性筷子、塑料勺子,质量不是特别好的玻璃杯。一些精美的的纸袋子,买衣服或者一些小玩意儿时店家赠送的。
我有时会想“可以留着,万一哪天家里来客人了餐具不够呢”或者是“去野餐的时候可以用啊”、“留着吧,万一哪天就用到了”,或者是“挺好看的,也没破,扔了怪可惜的”。
等等诸如此类的很多可能,慢慢的,各种看似有用实则很久都没有用的物品占据了我们大部分的空间。
试想,在一个桌子上堆满了乱糟糟的物品,可能想找一本想看的书都需要翻很久。等花费了很长的时间找到这本书,不知道刚刚那种强烈的读书到欲望会不会减小。
以自我为主体,以此刻为正确的时间来看待物品。
前面提到过的一次性筷子,单说它是否有用,的确是的。可能之后家里来客人了,或者去野餐的时候都可以用到。但对此时此刻的我们呢,并没有用。
过去的一年我们也并没有去野餐,也没把此项事情列入计划中,但类似的物品呢,却一直在占据着我们的空间。
所以说很多人因为仅仅考虑了物品是有用的,丢掉或把它用其他方式处理掉会觉得可惜;以及过去用到过,或者未来可能会用到这种错的时间轴来看待物品。
而忽略了它们长期的占据了我们多少的空间。
我想如果可以把这种思维套用到我们日常整理的过程中,我们的冰箱、衣柜、书桌、房间等等可能都会腾出更大的空间。
这即为“舍”,处理了无用的物品,下次买或者收取东西时,是否会考虑这件物品我们真的需要么?如果觉得可能之后都不需要它,那么是否可以放弃把它带回家呢?这即为“断”。
断舍之后,对于一些事物我们是否可以去掉“拥有”这个概念呢?例如超市里便宜的纸,为何非要一次屯那么多呢?
说到这个想起我之前一个同事,戏说今年的双十一到了,但他去年双十一买的洗衣液还没有用完,某些物品还没用到,并且有的已经坏掉了。
舍掉一些事物,也并非是让人对什么都不热爱,而是去除不必要的,把更多的精力放在更有意义的事物上。
脱离对物品的执念,让自己心情更加愉悦。
并且,并不仅仅是物质。
那些无用的人际关系,某些关系即不是发自真心肺腑的,也不是可以对自己带来帮助和成长的,甚至都不能让自己感到快乐。
那我们为什么不能放弃这段关系呢,去把有限的精力用在更有意义的人和事情上。
常常在学习的时候,语言技能、思维模式、办公技能、音乐、阅读、与人相处、甚至天文地理等等方方面面都想学习,结果哪一项都没有学成。
何不此时此刻选择一项对自己最有帮助的、或者自己最感兴趣的内容来认真学习呢。
某种意义上,少即为多。
不妨认真的审视一下,我们所处的空间,有多少是真正有用的可以让内心感到愉悦的物品;所处的人际关系里,有多少是无用但又占去了我们大量精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