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五下午团队开会,要承办大型活动。团队可能对我在读书时连续六年作为组织大型活动总指挥的经历有所耳闻,直接把我纳入了组织这次活动的团队。
首次筹备会大概开了一个多小时,我始终没有发言。最后大家问我建议时,我从头至尾按照时间和分工的角度,指出了可能会出现的问题以及每个时间段各小组工作的重中之重和当务之急。
整个团队都对我的发言和分析表示信服。大boss散会后和我说,当年有人就和他说,我有着极强的组织能力,果然名不虚传。
主动走出舒适区
组织能力确实是我的优势之一。但是自从我毕业后,我在单位从未积极主动地承担过此类的任务,因为以往的经历告诉我,人的优势往往有时候会限制你发展的短板。
读书时,我自认为我的学习能力和组织能力是旗鼓相当的,至少在每一次机会面前,我应该获得学习或业务上同等的竞争机会。然而,就是因为在组织活动和会务上的能力过于突出,无人能够代替,我读书的六年里,一旦有组织岗位的工作时,大家能想到的第一个人,往往是我,从而失去了学习上或业务上的成长机会和锻炼机会。
久而久之,这就像一个标签,贴在你的身上,而且是所有标签里,最显著的那一个。我不认为这是一个好事。
《肖申克的救赎》里有一句台词:“监狱里的高墙实在是很有趣,刚入狱的时候,你痛恨周围的高墙;慢慢地,你习惯了生活在其中;最终你会发现自己不得不依靠它而生存。”
依靠组织能力去竞争,对我而言就是一个舒适区。我依靠我所熟悉的一切就可以偶尔洋洋自得,却无法让你在一个需要靠业务立足的行业里永远立于不败之地,成为一个不可替代的人。
毕业时,我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业务岗位。我必须强迫自己长出第二个可以和组织能力相抗衡的优势,成为我的新的标签。走出舒适区,寻求新的发展和认可,在毕业时成为我找工作的首要目标。
刻意练习
在走出舒适区后,明确了业务能力是我想要的第二个标签,就要有意识地去做能够为自己贴这个标签的事情。
能够有很强的组织能力,有天赋,更多地是基于经验,组织的活动多了,自然像做项目管理一样,有了自己的流程,知道哪里容易出纰漏,哪里需要投入较多的精力。
做业务其实是一样的。你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大量的精力和大量的练习。专业上阅读不计其数的文献,码出无数可能无人理睬的文字,长时间坐冷板凳。在这个过程中,更重要地是不断思考,有意识的总结和提高,有意识地让自己做不喜欢不愿意的事情。
走出舒适区,找出最让你恐惧的东西,面对它,战胜它的唯一方法就是刻意练习。
足够的心理准备
走出舒适区最难的一关,是如何和挫败感共存。我走过这一段,深知不容易。在一个你并没有积累的领域,从头开始做,我做足了坐冷板凳的准备,但依然焦虑的失眠坐立不安。
舒适区外让我们恐惧和害怕的东西,有时候会轻易地打败我们。而我们能够在原本舒适区外再建立一个舒适区的过程中,失败,挫折、失意和没有存在感会成为常态,本身绝不会是一个一蹴而就的过程。
放平心态,才能稳步成长,给自己时间,才能开拓出新的舒适区。
当我们的舒适区越广阔,我们的标签也会越多,优势就只会成为我们的加分项,而不是限制我们发展的短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