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上周起,开始读《教育的目的》这本书,一周读了一章,进度缓慢,经典书籍,句句理解透彻,对于我来说难度还是比较大啊……今早参与学习,看同事发的文章,结合《教育的目的》再次走一走自己阅读的“道路”。
1.教育的目的究竟是什么?
“教育有用,因为理解生活是有用的。我们需要理解是一种对现在的理解。过去的知识惟其有价值,就在于它武装我们的头脑,使我们面对现在。再没有比轻视现在给青年人带来更严重的危害了。现在包含一切。现在是神圣的境界,因为它包含过去,又孕育着未来。”—《教育的目的》
每读这段话,我总读出了不同的意思。①现在我们读的书一定是对我们还有用的。比如:今天和张老师还在探讨“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这句话中“习”的意思,他用的是否恰当。我想《论语》中的这句话经历了两千多年依旧被我们使用,一定是因为它的精髓对我们还有价值和意义。这个过去的知识,帮助我们面对现在。②我在想孔子时代,设置了“大六艺”“小六艺”课程,我小时候记忆最深的就是红色砖上墙工工整整写着“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好学生”。现在提出的是什么?我还真不清楚。再细想想为什么我们那时候要分科?我想应该是因为处于工业化社会,需要生产线上的“螺丝钉”吧!我们培养的素养就是读、写、算,让自己能成为合格的工人!可是现在已经到了后现代了,孩子不止要按学习这条路生存,还对自己的生活有自己的理解吧!有时我想,我家小朋友以后解决了生存问题,之后用什么充实自己的生活呢?我的爸爸妈妈是标准的工人,认认真真当了一辈子工人,现在退休了,生命顿时空虚起来。每天因为炒菜放酱油还是醋吵架,为孩子穿哪件衣服争吵……因为他们没有自我,一切为了我、为了孙女。现在想帮他们寻找自我,让自己的晚年生活丰富一些,可是都失败了。因为他们自己说服不了自己!这又是为什么?想到了张老师发的“习惯化—格式化”。我们还在用以前的标准教育现在的孩子们,是我们的理念落后了。
怎样将理论付诸实践呢?
“教育是教人们掌握如何运用知识的艺术。这是一种很难传授的艺术。你可以肯定,不管什么时候,只要有人写出一本具有真正教育价值的教科书,就会有某位评论家说这本教材很难用。这种教材当然不容易教。倘若容易,就应该将它付之一炬,因为它不可能有教育的价值。在教育中,就像在其他领域中一样,那条宽广却又危险的路通往一个糟糕的地方。”—《教育的目的》
其中“”教材难用才值得教”让我想了很多。结合现在的“减负”。我理解的意思是负担过重,但是负担过重是因为量太大,还是题太难?为什么孩子总是在写作业时犯低级错误?也许我们的作业是难度不够,给孩子无法带来思维的挑战。没有难度的刷题,大脑积极性调动不起来,就会不认真,错误增多,老师还会认为孩子简单的题都开始出错了,那可不能再出难题了……这样的循环想必是恶性循环,我想应该是老师的问题。怎样有梯度地设计题目?精准性训练?复习阶段,我也在重复写字词,但是碰到错误多的字词,我改变了以前让孩子多次反复写,而是通过字典查字意来理解这个字。如:“冠”这个多音字。何时读一声,何时读四声。查字典理解之后,我会出几个词语问孩子们应该怎么读,为什么?形近字、多音字都适用于这个方法。虽然课堂很费时间,但是看到孩子们在努力理解字意,在思考。再联系低段的字源识字法,也是努力在帮孩子理解后记住这个字。在课堂上,讲到“歹字旁”和坏、死有关,如:残 殁 突然有个孩子就举手问,“殊”为什么是歹字旁?大家赶紧翻字典,发现了“殊,死也。”这个意思。我是个平庸的老师。足够的难度,理解后识记可以帮助孩子们把零碎的知识串联起来,减轻记忆负担。当然,这对老师要求很高!这就是教师需要专业化发展的原因吧!
“要使知识充满活力,不能使知识僵化,这是一切教育的核心问题”—《教育的目的》
大脑究竟是如何运转的呢?
“人的大脑从来不是消极被动的;它处于一种永恒的活动中,精细而敏锐,接受外界的刺激,对刺激做出反应。你不能延迟大脑的生命像工具一样,先把他磨好,然后再使用他,不管学生对你的主题有什么兴趣,必须此刻唤醒他。不管你要加强学生什么样的能力,必须此刻就进行,不管你的教学给予精神生活什么潜在价值?你必须现在就展现他。这是教育的金科玉律,也是一条很难遵守的规律。”—《教育的目的》
有一句谚语叫“见树不见林”,我们需要做的就是使学生通过树木,看见森林。我们还必须立刻行动。如果只读书不实践,我们可能会变成空的理论家或是书呆子。从这段话我们也明白了,大脑不是仓库,不是将知识储存在里面,需要的时候拉出来使用。大脑的作用是对知识进行加工、理解之后重新建构。怎样帮助孩子更好的理解,应该成为老师重点思考的问题。
教育的本质,就是“看见”一个人,看见他的闪光点,看出他的与众不同,挖掘他的潜能,释放他的光芒,为他喝彩。
唯有这样,才能避免用世俗的眼光去扼杀一个人,才够得上那句“一棵树摇动另一棵树,一朵云推动另一朵云,一个灵魂唤醒另一个灵魂”。
你的孩子,必定也有闪着光芒的一面。
点个在看,愿你我都有长久的温柔,去做孩子成长路上的支持者和守护者,别让他们的美好,无人喝彩。—公众号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