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老家厨房窗口的通风处经常挂着一个圆形的竹篮,那是母亲的提篮。
小时候,亲朋好友一有喜事分点糖果饼干,母亲总是用旧布一层层地包裹好后收到提篮里,然后挂在孩子够不着的高处。看着眼巴巴的孩子,母亲于心不忍,偶尔拿点出来喂喂孩子们的馋虫。其它的就留着,有走亲戚的孩子来了才拿出来分。那时为了吃糖果,总是期盼有带孩子来做客的亲朋好友。此时,竹篮里装的是火火的热情。
在爷爷奶奶、外公外婆过生日的时候,父亲总会提前去小杂货店买几斤面线和几斤鸭蛋放到提篮里,同时一听到卖猪肉的海螺声远远传来,就要判断他的大体方位赶过去,定下生日当天需要的肉,要不然怕到时买不到。那年代,并不是每天都有猪肉担经过,所以得提前几天预定。记得有一年外公生日,预定不到鲜猪肉,父亲凌晨赶了十几公里的泥土路到集市上买了几斤鲜猪肉,回来时父亲已是风尘仆仆,但放在袋子里的鲜猪肉却一尘不染。母亲笑眯眯地接过鲜猪肉放到提篮中间,面线和鸡蛋摆两边,然后盖上盖子,贴上一块红纸,才提着篮子去给外公过生日!此时,竹篮里藏着的是浓浓的孝心和绵绵的祝福。
在老家习俗——吃福的时候,家家户户都要蒸煮一些米糕和甜果做供品,在祈福的当天,母亲提着竹篮里的供品赶往铸福灶的地方,等做完法事,把分到的福肉放到竹篮,把分到的福气带回家。当母亲慎重地把竹篮放到灶台上,我知道,此时的竹篮里装的是满满的福气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竹篮里装着几多欣喜,几多祝福;也装着几许悲伤,几许沉重。在先祖祭日时,母亲总会准备好自酿的米酒,自制的茶叶,自蒸的糕点,备好三牲,放上香和金银纸,提着竹篮,带着家人到老房子去,恭恭敬敬地摆上祭品,在先祖们的遗像面前,点香磕头祭拜,面带哀伤地向先祖汇报家庭的生活情况,子女的学习工作情况,家庭的耕作情况,并请先祖们放心,好好享用祭品。最后祈求先祖显灵,保佑子孙平平安安,健健康康,挣大钱起大厝。此时的提篮显得庄严肃穆,似乎担负着一个家族的兴衰成败的重任。
当然,提篮有时也会被提到田间地头,那是一年最忙碌的时候。父亲忙着田里的活,中午不回来吃饭,母亲怕父亲饿肚子,匆匆扒几口饭,把装好的一些饭菜放到竹篮里,提着竹篮赶往田间地头。最难忘的是,在夏收秋种的时候,由于父母种的田多,劳力又少,在翻好旱田后,怕下暴雨后不好种地瓜,四叔、六叔、外婆、小姨、表姐、表弟等亲人总会拿着锄头到田里帮忙垒出一道道垄畦,夏天午后长,母亲总会用提篮提着一点寒碜的红糖绿豆粥到田里,让辛勤劳作、挥汗如雨的亲人们歇歇,喝点绿豆粥,补充补充水分。而这些亲人们也不计较,吃完后又继续劳作起来。每当我看到母亲提着空荡荡的竹篮回来的时候,我分明看到了父母沉甸甸的家庭责任和亲人们的浓情厚意。
现在,母亲老了,竹篮依旧一年四季不离手。每年元宵过后,早早提着竹篮上山到茶园,采摘嫩茶芽直到傍晚才回来,有时中午就吃早上带去的白粥,春夏秋冬不停歇。当我们劝她不要这么劳累的时候,她总说:“春婶比我还老,宝姨家庭条件比我们还好,她们不也每天早出晚归吗?我和你爸找点事情干,有些收入,过得踏实。”我知道,母亲时刻担心增加子女的负担。此时的竹篮里装的是母亲一辈子对子女不变的爱。
竹篮轻轻母爱浓!竹篮轻轻责任重!哎,说不完道不尽的母亲的提篮……
陈振元,泉州安溪龙涓人,教师,泉州市作家协会会员,丰泽区作家协会会员。曾任北师大泉州附中语文教研组长,在泉州市教师教学技能比赛中多次获奖,于2009.8—2015.7连续六年任教高三语文,2015.8调入泉州工商旅游职业中专学校。2020年4月学习散文创作,作品散见于《福建日报》《泉州晚报》《潮州日报》《金陵晚报》《菲律宾商报》和中国作家网等。曾获得泉州市“决胜脱贫,小康泉州”征文大赛三等奖(2021.01)和纪念“李尚大先生百年诞辰”海内外征文比赛三等奖(2021.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