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读这本书时是十年前,如今,再一次读起,又是一种不一样的感官体验,里面所提倡的教育是科学的,也是艺术的,教育是基于对人的天性及本质全面观察和认识基础上,充满着生命力和创造性的活动,与巴学园有很多契合点。
它注重幼儿与自身的感觉和思考,对儿童的身心灵,精神进行整体平衡教育,并结合儿童与生俱来的智慧和独特的个性本质,进行深层意识教育,协助儿童的智慧生成。
书中讲述了作者在上小学时的一段真实的故事。作者因为淘气而被学校退学后,来到巴学园,在小林校长的爱护和引导下,一般人眼里“怪怪”的小豆豆逐渐变成了一个大家都能接受的孩子。
在退学前各种在班上表现的行为。如把书桌的盖子开了关,关了开,足有上百次;画旗;与燕子对话;宣传艺人等,老师只是看到了孩子的行为进行点评与判断,并没有探究孩子行为背后的真实原因,就更谈不上给到孩子恰当的帮助,于是乎一个“不乖”的标签纸便牢牢的贴在了小豆豆身上,然而小豆豆却不知所以然,她只是真实自然的呈现出一个孩子身上所特有的天性。
妈妈知道孩子的“怪异表现”后,没有显露出焦虑,只是反复的自我审视自己,找到根源的所在。在对善幼的小豆豆,所表现出来的是理解、平和、安暖总给人一股柔和的力量,她是接纳孩子了解孩子的,除此之外,还有着一颗开放的心态,所以当小豆豆被退学后,妈妈也没有跟小豆豆说过实情,因为,她知道,即便和小豆豆说了,她恐怕也不会理解自己哪里做错了吧。
每一次小豆豆的提问,妈妈也都懂得运用语言艺术来帮助孩子,自由的表达内心的情感,比如:“为什么这么说呢?”“你可以试试看……”,也包括后来在巴学园遇到的小林校长及里面的老师也都是真心的去接纳孩子,帮助孩子,使孩子真正的自由――我明白我在做什么;我对别人对周围的事物有感知;我可以听取他人的建议,但最终由我决定。
整本书读下来,感受到了,其实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为了让孩子的发展过程得以完成,孩子需要的是能够拥有一再反复且可依循的榜样。幼小的孩子完全相信,成人做的和怎么做都是正确的,是善良的。孩子对于万物是无偏见的,他们好奇地和开放地来到这个世界。但是如果没有典范可循和成人的陪伴,孩子就会迷失方向。
我们必须了解广义的物质环境:不只包括孩子身边的物质,还包括孩子身边的物质,还包括孩子眼前发生的一切,他所有的感官都能感受得到,那些能够由物质空间影响到内在精神力量的所有事物。还包括孩子看得见的所有道德的或不道德的智慧的或者愚蠢的人的行为。”
成人做任何事,孩子都观察得很仔细。成人的行为是有意义还是根本不具爱心,是表面敷衍还是热心主动,其言语和行动是否一致,甚至于成人心灵灵性的基本情绪,孩子都可以感受到。
如此,在教育和培育过程中,除了认同和辅导每个孩子的天赋以外,更重要的是将基本的伦理、道德、宗教的以及富有文化的价值规范传达给每个孩子,并且不是通过言论方式,而是经由非言教的,让孩子清楚地感受到成人的内在思想。
只有成人不断地为本身内在的意义和生命方向努力时,这样的教育过程才能够实现。孩子不需要一个十全十美的老师/家长,事实上也不存在十全十美的老师/家长,但是孩子寻找的老师/家长是努力达到内在诚实和清晰的人。孩子也以这样的方式在自己往后的生命创造中寻找意义。
教育,就是帮孩子寻找到适合他自己的生命方式。而我依旧在学习的路上……
本文源自:http://www.9787game.com/zixun/46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