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印象里,自卑就是缺少自信,怕别人瞧不起,恐惧、不善与人交流等。自信的人是不会有自卑的心里的。
其实,自卑的心理每个人多多少少都有,由于每个人身处的环境不同,家庭成员对每个人的影响都不一样,自己内心的优越目标都是“凌驾于困难之上。”于是每个人都会用与自己生活方式相符合的方式来表达。
没有人可以长期忍受自卑感,面对压力,都会采取行动。如果长时间达不到目标,就不会试图跨越障碍,而是力图说服甚至强迫自己清空产生优越感。同时,自卑感会越来越重。
早在生命的前四五年里,就决定了生命之于自身的意义。
是在黑暗中摸索,依靠着我们所经历的还无法完全理解的感受,依靠着抓住的点滴暗示和拼凑出的解释而得出。
这种感受决定了一个人优越目标的设定,决定当困难出现时他的应对思路。
孩子在幼儿时期看似不懂事,外界的任何反应都刺激他未来思维思维方式的形成,未来面对困难的能力。
一个孩子在三岁时,看见了过世的祖父躺在棺材里,面色苍白。这个画面一印在他的脑海里,使他从小就对死亡产生恐惧。
这种恐惧一直伴随着他,使他从小就渴望成为一名医生。
他想过很多办法来克服恐惧,这种恐惧直接影响了他今后的生活。
记忆不是偶然,凡是能记住的一定是对个人生活产生重要影响的。
孩子小的时候,多给孩子积极向上的影响,既不能溺爱,又要对孩子的人生产生正确影响。
母亲对孩子一生真的很重要。
母亲是孩子最早亲密接触的人,也是孩子最早无条件信任的人。母亲在孩子孤独时对孩子要有及时的心理安慰。
平时多与孩子沟通,与孩子形成一种和谐的合作关系。并指引孩子与父亲,与其他人建立关系,并形成融洽的关系。促使孩子形成合作意识,为孩子将来面对困难产生积极情绪奠定基础。
母亲在与孩子相处时的精神状态对孩子的影响极其重要。
一位总是把忧愁写在脸上的母亲与幼儿相处,虽然母亲没有把内心的情绪发泄在孩子身上,但却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种下忧郁的种子,孩子长大后,虽然看似开朗,但每当面对自身难以解决的问题时,要么抱怨,要么回避,积极应对困难还需要很长一段时间的努力。
作为孩子的母亲,身上的责任任重而道远。母亲是孩子人生之路的引领人,也是奠基人。
爱孩子,就给孩子最真诚的关心。不是溺爱,不是顺从,不是服务,是一种精神导向。
感悟
一个人自卑感的形成,有多个因素。受很多外在条件的影响,也受自身因素的影响。
真正的根源还是来自于人生最初四五年自己摸索着与这个世界建立的的联系,对这个世界的感受。
条条大路通罗马,凭着这种感觉,凭着自己对自卑感的忍受程度,无形间设定了自己接下来走路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