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在《道德经》第28章中说:“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记得初次读到的时候,只觉得这句话是要告诉我们要保持一颗如婴孩般善良、单纯的心。可是在后来发现我对此的理解的确太过浅薄。也许其真正意义也在于保持一种放松的生活状态。
关于以上的认识也是源自于有一次我和一位朋友去博物馆参观,当走到其中一个古生物馆时,我听到一个走在我们前面的一个约莫三四岁的宝宝指着一个变色龙的模型对其妈妈说:“妈妈,妈妈这一定就是恐龙吧!”还没来得及等到那位妈妈的回应,我就脱口而出说:“这是变色龙啊!”空气突然在我们周围凝固了一下,而我也意识到自己的可恶,是的,毫不夸张,我的这种行为已经深深的伤害到了那个宝宝幼小的心灵。也许他还很小,还没有形成对世界上一些事物的精确认识,但作为比他年长十多岁的我来说,我没有权利在他进行对事物的探索过程中对其正在探索的事物突然下一个定义,这样未免太残忍了些。也是在那一刻我意识到自己竟也变成《小王子》当中所描述的大人模样,和世界上千万个大人一样,那个样子的我们总是急功近利,总是活在一种紧张的状态当中,也总是终日只专注于脚下的六便士而忘记天上还有一弯美丽的月亮。这样的我们自然不会拥有一种“复归于婴儿”的状态,也自然会把小王子那幅蟒蛇吞食大象的画作看作一顶帽子。
我们常常会在车站的候车厅或者火车上看到很多一脸焦虑和愁容的人们,究其原因无非是候车的人们急于上车,车上的人们急于下车。可是转念一想,任何一趟列车都有其自身的固定配速和到达目的地的时间,晚点延误也是我们不可控的事情。再试想古时候的人们靠徒步或车马翻山越岭的生活,不也会平安喜乐的过完余生。那为什么我们还要活的如此紧张呢?关于这种紧张的状态,《小王子》当中有十分贴切的描述,书中说:大人们热爱数字。如果你跟他们说你认识了新朋友,他们从来不会问你重要的事情。他们从来不会说:“他的声音听起来怎么样?他最喜欢什么游戏?他收集蝴蝶吗?”他们会问:“他多少岁?有多少兄弟?他有多重?他父亲赚多少钱?”只有这样他们才会觉得他们了解了他。如果你对大人们说:“我看到一座漂亮红砖房,窗台上摆着几盆天竺葵,屋顶有许多鸽子……”那他们想象不出这座房子是怎样的。你必须说:“我看到一座价值十万法郎的房子。”他们就会惊叫:“哇,多么漂亮的房子啊!”看吧!也许细细想来我们很多人的内心的确如此荒芜,偏偏只关注于生活中不可控也最无趣的那一部分,那么生活还有多少乐趣可言,那么这样说来,我们抱怨生活也就是必然的结果了。
“放羊娃”的故事,我想大家都曾听过。记得初次听到这个故事的时候,我笑了。可是随着年岁的增长,我越来越觉得自己的生活轨迹竟也是“放羊娃”式生活的另一种呈现方式。我开始做任何事都想要得到一个明确的结果,无任何企图与目的而选择去坚持的事几乎屈指可数,或者说根本没有。以至于抽时间坐下来认真想想自己真真喜欢和热爱的事情是什么,竟也要在过往和现在的生活轨迹中搜寻总结一番,想来这也是一件可怕的事情。相反的,和世界上千万个孩子一样,小王子在游历路过第五个小行星时,他说他愿意留下来陪那个掌灯的人,只是因为在那个星球上一天里可以到很多次日落,而他喜欢看日落。
我相信我们每一个人的心中都曾活着一个如小王子一般单纯的孩子,那么究竟是什么让我们活成如此紧张的大人模样呢?其原因我后来自我反省总结了一下,大概是因为这个时代的各色事物如洪流般向我们袭来,我们被带走了,一路流淌、冲刷,跨过河流,越过山峰。一步步这种极度便捷的生活方式吞噬了我们对于生活的不倦,渐渐地那个像孩子一样的灵魂在我们身体内睡着了,渐渐地我们只关注于眼前的苟且,而无心去关注门前的那棵树已经有鸟儿开始在上面筑巢了。诸如此类的乐趣开始少了许多,那些焦虑、失意、甚至狂躁便趁机充斥着我们的生活。那何不让我们从现在开始慢慢唤醒体内那个沉睡着的灵魂,复归于婴儿,去探索生命中真正的美丽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