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年的一月,相信已被雨雪天气刷了屏。
同样的时节,厦门却温暖如春,适宜的温度,美丽的岛屿,对跑者来说是最好不过了。
但少见的大大大的雨遇上了马拉松,没有几人愿意在大雨当头去跑上21甚至42公里。
还记得17年的横店马拉松,被称为史上最“水”的赛事。“就算大雨让这座城市颠倒,我会给你怀抱”似乎是跑友对她的热情“嘲笑”。
不过厦马出现了为跑友安全与体验尽最大考虑的组委会。被人记住的不仅是雨,也是主办方极致的赛事服务!
赛前
中签名额可保留至下一年;领物采用人脸识别,减少替跑者;轰炸式的短信提醒;比赛前一天领参赛包时间延迟至深夜11点等。
赛中
在分区的基础上又创新性的运用了分段出发;两侧补给充分且明显;摄影机机位众多,跑友戏言是去拍照;赛道上的“男小便”专用大棚,大大提高了上厕所的效率等。
赛后
亲友挂奖牌服务;数万人的完赛包领取点临时转移到室内;休息区雪中送炭的手机充电服务、免费wifi等。
所以金标的厦马给18年的赛事开了一个好头,也给近年井喷式的“垃圾”马拉松的赛事服务一记耳光。
一个好的赛事是对跑友的负责,而一位好的跑者也是对自身负责。
2015年被称为跑马元年,之后跑马赛事出现了爆发式增长,全马的完赛选手人数也是不断被刷新,跑友的赛事中签率却是频走下坡,即使是在一天17场赛事,规模以千以万计算的情况下,也是场场爆满。
但跑马人数的增长并不意味着跑的好,跑的健康。去医院骨科、康复中心转一圈,就知道受伤跑者有多少。正是这种狂热的喜好,让大多数跑友都有或多或少,亦轻亦重的伤痛。也包括我自己。
从个人体验而言,记得15年第一场半马,赛前花了几月准备,在操场上、景区里,偶有那么几人跑步,点头微笑,又独自前行,一项只听从内心的运动。
记得那时经常碰到受伤的跑友,且很多跑龄在三五年,便暗自窃喜自身体态健康,无痛无伤,偶尔还能刷新自己的记录。
短短两年多时间过去后,同一个日子,既有爬山,又有毅行,还有粉红跑,自己经常被各种赛事抓住眼球。所以,几乎每个周末,都去参加各种活动,早上四五点起床赶场也是常有的事。
由于活动强度较大,平时不注重训练,自己也成为他们中的一员,跑步反而成了损伤身体健康的因素。现在正休息恢复中,学习跑步知识,养成良好运动习惯,不再为了跑步而跑步。
跑友圈也是颇为热闹:近一两年,不少健壮青年半程接近终点倒下;替跑、套牌者屡禁不止;17年多位大神卷入兴奋剂丑闻;同一个地方出现两场同名赛事,真真假假分不清。
全国各地的赛事,一个接一个的举办,却少有几个真正照顾到跑友的赛事体验,考虑他们的参赛安全。
跑友与举办方,都在参与并推进这股热潮,但希望能越走越远,越走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