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校园霸凌,“祖国的未来”怎么了
地方政府对“校园欺凌”事件出台政策了!
近日,广东省教育厅等13部门联合出台关于校园欺凌的《实施办法》:
起侮辱性绰号属欺凌,打被欺凌者的、多次强脱被欺凌者衣物的属“情节恶劣”的严重欺凌……对欺凌者,学校在进行批评的同时给予惩戒,严重者可以给予留校察看、勒令退学、开除学籍的处分。
我不禁想到了今年上映的《悲伤逆流成河》,这部讲述“校园霸凌”的电影真的让我的悲伤逆流成河了。
女主人公易遥有一个被人指指点点的母亲,两个人生活得贫困又艰难。
日子本来就很糟糕了,结果易遥还生了病,而且这种病一般情况下是通过性行为传播的,易遥则是通过使用患者用过的毛巾才得了这个病。
但是别人不知道易遥生病的原因,他们只顾着传播这个消息,并对易遥进行校园霸凌∶用打火机烧她的头发、把粉饼塞到她嘴里、往她身上泼冷水和红墨水……
后来因为别人的陷害,所有人又都认为易遥杀了同学,是个杀人凶手!
本来易遥因为母亲的理解和朋友的安慰而正慢慢走出校园霸凌,结果因为这件事,她再次承受了更大的压力。
于是她选择了自杀。
她说∶“你们比石头还冷漠,你们又恶毒又愚蠢,你们胆小怕事,别人做什么你们就跟着做!”
她说∶“杀死顾森湘的凶手,我不知道是谁,杀死我的凶手,你们都清楚!”
落水一瞬间的“扑通”声响起,所有的罪恶赤裸裸地暴露在阳光下。清澈的江水洗不净它,而是让它更为清楚地展现在人们眼前,狠狠地说着∶
“你们动手的、没动手的都一样!”
“你们都是杀人凶手!”
校园霸凌,是被害者一辈子的心理伤痛,也是施害者挥之不去的人生污点。
校园暴力事件层出不穷,无数孩子扮演着施害者与被害者的角色。时间总会过去,但那种伤害和感觉会永远永远地停留在心里,一辈子都逃不掉!
易遥说得没错,霸凌者往往恶毒又愚蠢、胆小怕事,别人做什么他们就跟着做什么。
他们中的很多人跟在“大哥”或“大姐”身后,浑浑噩噩地跟着所有人一起欺负某一个人,他们不知道对方到底是否真的做了什么坏事,他们甚至可能不知道对方姓甚名谁,他们只知道——“别人做什么我就跟着做”!
说到底,他们也不过只是一群在群体中丧失了自我控制和自我判断的人罢了!
2.网络暴力,语言是一把伤人的利剑
随着近年来网络技术的发展,社会上出现了这样一群人∶键盘侠。
他们以“侠”为名,在网络上散发着所谓“正义”的言论。他们站在道德制高点批判着那些“不道德”的人和事,并且迅速带动一群吃瓜群众跟风式留言和评论。
前几年TFboys刚出道的时候,三个小小的男孩带着迷茫和青涩站在舞台上为自己的梦想努力着。
很正常的追梦之旅,偏偏网络上有一些人开始讽刺他们∶说他们是“掏粪男孩”,说他们“娘炮”、“真丑”……
那么小的孩子,刚出道就面临社会深深的恶意,却还要学会笑着面对所有的挖苦和讽刺。但好在他们最终挺过来了,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今年夏天大火的《香蜜沉沉烬如霜》中“天后”的扮演者周海媚,因为其所扮演的角色的恶毒性而狠狠地遭受了一次网络暴力,最终她选择了关闭微博。
前段时间的重庆公交车坠江案一出,键盘侠再次上线!他们在不了解事情始末的时候,一味地谴责女司机。他们把所有的错都强加在女司机身上,给她和她的家人带来了精神上的伤害。
女司机的丈夫熊某说∶“可以理解,但不能接受。”
这一桩桩一件件,看似只是一两句“随随便便”、“开个玩笑”的言语,给当事人造成了多大的伤害啊!
陈铭在《奇葩说》中说过,他在儿童节的时候在微博上发了几张和女儿的自拍,结果有人这么评论∶
“这个孩子真的丑得,湖北村货的基因,没差了。”
他在叙述这件事情的时候,脸上的表情非常的严肃,仿佛很不明白自己发一个微博到底做错了什么。而他那时受到的伤害,到现在还能从他的眼神里看得一清二楚。
网络暴力,成本超低的语言,给人们带来了多大的伤害!
那为什么他们只敢在网上当“侠”,现实生活中却鲜少见到“侠义”之事呢?
还不是因为他们不敢!他们只敢在所有人背后以匿名的形式搞一些自以为无伤大雅的小动作而已!
说到底,他们不过是借着电脑、手机的那一层屏幕蒙住自己的脸来增加所谓“勇气”罢了!
3.去个性化,阴暗面的迸发
著名心理学家津巴多曾经做过一个实验∶
他把实验者分成两组,一组被围巾遮挡得严严实实,且彼此之间不知道姓名;另一组实验者则每一个人都知道别人的名字。
之后,从两个组里各选出一个令人喜欢的人和一个令人讨厌的人进行电击实验,由实验者控制电击时间的长短。
最后的结果是前一个组的电击时间达到了第二个组的两倍之久。
心理学上把这种现象称为“去个性化”。
去个性化是指∶“个体在群体的影响下,导致自我导向功能的削弱或责任感的丧失,产生一些个人单独活动时不会出现的行为。”
通过实验,津巴多认为∶“去个性化状态使人降低了自我观察和评价意识,也降低了对社会评价的关注,对通常的内疚、羞愧、恐惧、承诺等行为的控制程度都大大降低了。”
那么什么情况下会产生“去个性化”呢?
第一种,是在群体中大多数人都在做某一件事情的时候出现的责任的模糊化。好比校园霸凌。
第二种,是身份得到隐匿后出现的现象。好比“键盘侠”和津巴多实验中的第一组实验对象。
去个性化使得人们做了很多平时不敢做、或者不会去做的事情。它的存在使得人们的责任模糊化、身份得到隐匿,从而极端地放大了人们心中的正义感的一面,或者阴暗的一面。
“去个性化”有积极的一面。比如“匿名投票”就是利用它的“隐匿性”而大大增强了选举的公平性。
但同时,“去个性化”也有消极的一面。在责任不落实、身份被隐匿的情况下,人们的自我控制能力大大降低,他们对自我道德建设的标准也大大降低。
只要有一个小小的出口和诱因,所有的罪恶都能最大化地爆发出来!
“校园霸凌”、“网络暴力”的背后,正是“去个性化”下的自我控制的下降而造成的阴暗面的迸发!
4.自我控制,才是解决问题的根本
陈铭在《奇葩说》中说∶“键盘侠就像一摊不断扩大的水,ta会不断地把你拉下水的。是什么让我没有滑下去?是我不断地对自己讲我要对自己有道德建设。”
他说∶“面对键盘侠这么强大的感染性,我除了这种道德直觉的自律,我还能做些什么!”
的确,由于自我控制力下降而迸发的罪恶,也只有做好“道德直觉的自律”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人之所以为人,是因为他们具有一般动物所不具有的主观能动性,他们能控制自己的行为,有自我意识,能做出合适的自我判断。而不是随大流地“胡言乱语”,也不是不过大脑的“冲动之言”。
既然身为人,那便要守好人的本质,控制好自己。在外界流言满天飞的时候,坚守自己的判断;在看到一件不符合自己认知的事情时,不要不管三七二十一就发表评论;在身边所有人都在做错事的时候,请坚守好你心中的善良。
外在措施终究只能“治标不治本”,即便国家对所有的类似现象都做出了明文规定,但在每一个角落都还是布满了阴暗、丑陋与罪恶。
只有每个人从自身做起,从心里内部提高自我意识和自我控制力,才能根本性地降低此类事件的发生。
“去个性化”,把群体中个体的“个性”剥夺,让他们丧失自我意识和自我控制感。
而我们要做的,就是把这份“个性”找回来。让我们的行为遵循“个性”的支配,而非盲目追随群体。
《悲伤逆流成河》的结局处,屏幕上有一句话∶“愿所有的青春,都可以被温柔对待。”
而我想说∶“愿所有的人生,都可以有自己的‘个性’。”
5.生而为人,希望我们都善良
高晓松老师曾说过一句话∶“愿你一生温暖纯良,不舍爱与自由。”
这里的“自由”并非所谓“言论自由”下的随意评论和发言,这里的“自由”是与“爱”并列,而它们的前提是“温暖纯良”。
不要被“去个性化”的消极的一面支配,每个人都从内心深处做一个“温暖纯良”的人,才能互相尊重彼此,才能“不舍爱与自由”。
我们生而为人,需要被温柔以待。同样的,在这世上,也有人需要被我们温柔相待。所有的生命都值得被呵护,可以不理解,但请做到尊重。
最后,回到文章开头,为每一个曾经遭受过“校园霸凌”和“网络暴力”的人献上一份尊重,也呼吁所有人(包括那些施害者)从自身做起,找回自己的“个性”,做一个“温暖纯良”的人,让世界真正充满爱与自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