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关键词:绝对化的评论
“你总是这样,明明是为了你好,却总是不听。”“你怎么就是不明白呢?”生活中难免听到这些打着“为你好”旗号的言论,出于好的目的却往往陷落为指责,带着人身攻ji的意味。只有在进一步的沟通中才能明晰其背后真正的意思,类似这样的事情生活中数不胜数。看了《非BL沟通》才有所明了,懂得这些生活之中看似普通的误解竟有迹可循。不区分观察和评论,人们倾向于听到批评。
因为未能正确地区分观察和评论,才会一次次的曲解别人的真实意愿。如果稍微留意一下现实生活中的谈话方式,并且用心体会各种谈话方式给我们的不同感受,我们一定会发现,有些话确实伤人!言语上的指责、嘲讽、否定、说教以及任意打断、拒不回应、随意出口的评价和结论给我们带来的情感和精神上的创伤,甚至比肉体的伤害更加令人痛苦。
的确如此,我们在观察某人或某物时,会习惯性的带上评论,或是一些刻板的印象,而这种片面的观察得出的评论,往往是缺乏客观性的。也许作出评论的一方并没有什么恶意,但是这样的表达方式确实欠妥。
那么如何区分观察和评论,让自己做到有效的非暴力沟通呢?
在我看来,在句子中出现“每次”“曾”这样的词语时,那么这句话很可能表达的是一种观察结果。在句子中出现“总是”“从不”等词语往往表达的是评论。当然凡事不能一概而论,我们需要知晓的便是把评论和观察结果混为一谈容易使人产生反抗心理。同样地,当面对别人的评判或指责时,通过别人的评价去尝试陈述他们的观察结果,也有利于自己进行重新审视自我。
2.关键词:尽信“书”,不如无“书”
以观察和评论为基的非BL沟通建立在语言行为的沟通与捕捉上,有关其实例也屡见不鲜,实际上我们需要的只是躬身实践,抛开教条的束缚,尽信“书”,不如无“书”。
因而,贯彻无“书”的实践方法,始终保持独立理性的思考,勇于怀疑的精神,方为打破扃牖,自我审思的不二法门。
“因怀疑而思索,因思索而辨别是非。”因而“无书”不仅仅需要独立思考,勇于怀疑,更而需要敢于质疑自我,重估自我,思而不罔得,如此方可明辨是非,化“无书”为“腹中之书”,摒弃荒诞的虚无主义与其戏谑性,展现“谁问人看似与否?”的本色境界。
重估并不一定意味着否定,重估意味着审视和追问、意味着从传统、从权威、从成见、从经典、从集体、从他人那里收复自己的头脑,对每一个塞给自己的信条问“为什么”。
明悉这等道理之后,再将其运用于沟通当中,方能“不受旧习惯的束缚”,真正做到学会区分观察和评论。
好文节选
1.非暴力沟通的第一个要素是观察。我们仔细观察正在发生的事情,并清楚地说出观察结果。非暴力沟通并不要求我们保持完全的客观而不作任何评论。它只是强调区分观察和评论的重要性。将观察和评论混为一谈,人们将倾向于听到批评,甚至会产生逆反心理。不区分观察和评论,人们将倾向于听到批评。
2.终于
无意中
看到了面具背后
却
什么也没有。
总结
如何区分观察和评论?这两者的区分,有一个重要的点在于,观察用的是具体的,可衡量的语言。而评论往往是一些笼统的,很难确定是否客观的描述。
人人都会有很多对他人的抱怨,但是都不愿意直面真实的问题。即便面对了,又无法表达清楚,仍然用评论代替观察,让对方听到了最难听的指责后,仍然不知道自己要做什么。
要摒弃用观察的事实替代评论的说话方式,真是不容易的一件事。刻意练习,不断自我提醒,每日反思哪怕只是当天的一段对话场景,久而久之,一定会把书中所述的外部经验,变成自己的内在修养和说话、思考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