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发于本人微信公众号,略有删改)
在刚才点击“发送”向学校提交查重稿的一瞬间,我的论文进度条终于缓慢地触碰到了95%的关键点——虽然不是真正的终点,但终于可以松一口气了。回头看看自己这一路上掉过的坑,觉得还是应该来纪念一下,即使世界上绝对没有第二个人会踩进我这些大大小小的坑里,自己的脚印也还是值得回头看一眼的。
2015年底,对我来说是个十分煎熬的时段,但那时的我还是图样图森破,丝毫没有意识到那时的紧张焦虑相较于后面漫长的论文之路而言只是小小的开胃菜。那个学期的课有:两门公共必修课、两门专业公共课、两门专业必修课、两门专业选修课——我承认,写到这里,我被自己当时的学习压力吓到了,但是还没完——由于自己本科不是师范出身,还要再加三门专为我这样本科非师范的研究生开的师范类课程,也就是说,我研一上一共有11门课。
幸亏自己对数字不敏感,稀里糊涂就过来了。要是当时就发现自己有这么多门课,估计直接就休学了……毕竟生娃才两个多月。
在这样的压力下,我首先犯了一个大错,就是没有及时与导师沟通,没有对自己两年的学习和论文安排进行规划。
研一上刚开学的时候,导师请师门吃了顿饭,席间问我以后想找什么样的工作,我没说出个所以然,当时还没有意识到这其实是个相当糟糕的事情,说明自己没有清晰的目标,也就很难决定读研期间究竟应该往哪个方向努力。按照我导师的习惯,研一上不进行直接的指导,换言之,你不找他,他不找你。我当时觉得跟上课程已经很辛苦了,庆幸导师不来找我。于是我的读研第一个学期事实上过得完全不像是读研,因为完全是跟在各科老师的要求后面转,仅仅是被动地应付各种作业而已,本质上并没有真正实现自主式学习,遑论研究。
临近期末,即2015年12月时,同班同学的话题除了各种作业,开始出现论文选题了。而那个月月初我有三门作业要交,月中和月底各有一门专业必修课的汇报,整个人处在极度的紧张和焦虑之中,根本没有考虑论文选题与自己有什么关系,只是隔三差五地听说某某某的导师为其定了论文选题,某某某的导师为其提供了一大堆开题报告供学习——我当时甚至都不知道什么是开题报告。好不容易等到各科作业和汇报都对付过去,紧接着就是上一届两个专业的预答辩和开题,跟着看了三场,总算有了一点模糊的认识。问题是,当时已是期末,以现在的眼光来看,这个学期最大的成就其实是积累了尽可能多的学分,从而为后面的论文工作留出了充足的时间。因此,真诚地奉劝我的学弟学妹们,研一上(两年制)或者研一一年(三年制)千万别闲着,在学力足够的前提下,学分能修多少修多少。
我记得很清楚,这个学期直到期末,导师都没有找我谈过论文的事情。眼看着同班同学一个个在论文准备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我终于认识到了主动与导师沟通的重要性,跟导师约了谈论文选题的时间,然后根据从预答辩和开题旁观来的一点心得,加上翻了翻自己感兴趣的一些话题,就这么无知者无畏地去了——现在看来,这里也为自己后来的折腾埋下了隐患:准备太不充分,对自己感兴趣的领域的相关文献和资料阅览太少,也没有对自己想做的方向进行提炼。
这种无知到了导师面前自然是各种碰壁。记得我提出第一个想法,话都还没说完,就被导师很不耐烦地一挥手喝止了。说实话,时至今日,我都不太明白导师对那个选题方向的反应为何那般激烈。但这也从侧面反映了我对相关知识掌握得的确太少太少。那天我跟导师大概谈了两个小时,各自提出了一些可能的方向,但是又难以定夺。最后导师说,给你布置个寒假作业,你去找那谁谁(我的一个师兄)要××××的资料,然后你自己考虑需要再看哪些文献和资料,谈谈你对这个问题的看法。
我就这么无知者无畏地开开心心地找师兄要资料去了,完全没有注意到师兄当时在自习室辛苦爬格子的身影是那么……难以名状。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