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发于本人微信公众号,略有删改)
对上一篇有印象的童鞋或许还记得我的论文选题之路是从一份寒假作业开始的。我后来问师兄们,都说没有享受过此等待遇,大师兄还嘱咐我好好表现。我要是知道该怎么表现就好了。
那段时间正好赶上上海房价暴涨,房地产交易中心门口的长队能排出几条街。有些房子一天一个价;有些房主把感兴趣的买家都叫到家里,现场拍卖,价高者胜;甚至有碰巧一起看房的几个买家当场竞价,硬把原价抬了二十万的。在这种情况下,若是小换大的刚需,不赶紧出手,日后再想换就会更难。我不得不分出了很多精力去四处看房,耽误了很多时间,阅读材料、查找资料的工作也大受影响。或许是受为房子而焦虑的影响,在选题上我也觉得异常焦虑,总觉得年前如果不跟导师通一下气,到开学时风险太大。毕竟一旦开学,就只有大概两个月的时间用来开题了。在这样的焦虑支配下,我仍然是非常无知者无畏地拿着单薄得可怜的材料阅读感想给导师打了电话。
事实证明,心虚是藏不住的。电话接通以后,我飞快地按照自己的思路讲了一大通,从材料的内容梳理,到主要观点,滔滔不绝。好不容易说到自己瞎写了一段几百字的研究缘起,问老师要不要听我读一下,才停住嘴。
然后就听到电话那头传来导师烦躁的一句:“你哪位啊?”
瞬间石化。
导师对我胡扯的一通表现出了极大的包容,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胡扯中的关键错误并给我上了一课,然后安慰说看来你对这个题材不排斥,那这个选题就可以做,当然要不要做这个选题还要你自己定夺。你趁寒假再多看看书多考虑考虑其他选题,开学再讨论。
我揣摩来揣摩去总觉得导师的意思是希望我自己拟定选题而不是做等导师给选题的伸手党,加上对这个选题的确谈不上感兴趣,于是继续考虑可能的选题。这时我犯了一个在后来的论文写作过程中深感悔恨的错误:总是缺乏信心,最终没能坚持自己的想法。
师门的选题有两个方向,一个是教育管理学,一个是教育法学。在那次谈话中,导师表示教育法学的专业性较强,这使得相关选题天然具有一定门槛,假如本科没有学过法律相关课程,可能会因对法学过于陌生而写不下去,即使写得下去,论文质量也难有保证。
我觉得导师说得很有道理,后来就没有再考虑教育法学方向的选题。甚至后来有第二次选择机会的时候,我犹豫再三,还是没敢考虑。这个选择很实际,但让我在论文正式写作阶段痛苦不已。看着别人做教育法学的选题,阐述自己的想法,我常常不由自主地想这个题目要是自己做的就好了,但转念又会想要是自己做不下去就麻烦了,毕竟自己时间少……就这样纠结着自责着郁闷着一路过来。诚然,看着别人做是一回事,自己做是另一回事,但自己犹豫之后的放弃,总是让自己心存遗憾。
在挣扎了这么久之后,对自己的认识加深之后,我发现,其实自己当时的担心是多余的。鸡汤里总是说,当你有了信心,任何困难都不在话下,这就带来一个新问题:这么强大的信心在哪里?从哪来?我总是找不到这个答案,继而觉得很困顿,我连信心都没有,还怎么去排除万难。现在就明白鸡汤害人了,信心不信心那都是表面的外在的给别人看的,自己其实只需要一种东西,就是:
强烈的愿望。
是愿望,不是信心。
我从小到大,所受的教育似乎都是奔着打压愿望而去的,一边否定你想做的事想要的东西想要的状态,一边喊着你要对自己有信心。这就无形中给了自己一条死胡同——要不停地对照外界才能获得信心的事实基础,没有事实基础也就没有了追求自己想法的资本。一直觉得这里面哪儿不对,现在就明白了,人需要的不是信心,而是愿望和真实的感受,愿望给人指路,真实的感受引导人去走路。具体到论文选题上来说,就是想做什么方向就做什么方向,不用自己否定自己。
前几天跟师妹们一起吃饭,一个师妹正处在定选题的阶段,说不知道该怎么选。我当时说做你感兴趣的,跟工作中想到的问题联系紧密的,实在不行去翻翻微博热门话题看看有没有感兴趣的。现在想想,这样的回答真是太不到位了。我想说的是,做那些让你有“就想把这事弄清楚”的冲动的题目,做那些你曾经想着要为之奋笔疾书不吐不快的题目。
这么说可能有点落伍了,现如今大家都活得很经济,好像很少能在校园里体会到这种单纯地想把一个问题弄清楚的激情了。对于更多的人来说,想要的只是在拿毕业证学位证的道路上得到一个尽量划算的投入产出比。这样的想法也没有什么不对,但是有一条必须坚持,就是做你想做的题目,而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人比你自己清楚你想做什么题目、不想做什么题目。
如果明确地知道自己不想做什么题目,也是找选题的一个好开端。各家导师风格不同,有的导师会直接指定题目,这种情况下如果被分到自己不感兴趣的题目,后面真的会很痛苦。所以,不想做的题目一定要从一开始就拒掉。
好像走题了,回到正题上来。
说因为缺乏信心而错失自己喜欢的方向其实是后话了。而把所有原因都归到缺乏信心上也不合适,因为我本来确实有一个很感兴趣的教育管理学方向的选题。开学后跟导师交流了一下,就定了下来,紧接着开始写开题报告。听上去是不是要走上康庄大道了?才怪。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