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来超凡如李白的人生,也有遗憾。”
狂放不羁的李白与沉稳规矩的高适年少相交,二人都向往着繁华的长安;李白一生,声名远扬,满腹才华,却抑郁不得志。而高适坚定不移地选择自己的生活方式,在漂泊半生之后,终于实现自己的抱负。
《长安三万里》中,人们看到的不再是书本中呈现的正襟危坐、老气横秋的墨客形象;而是一个个为生活奔波、为理想求索的普通人。
白居易曾写道:
“在一兴嗜欲念,遂为缴牵。”
欲念一旦兴起,人就会被束缚住。盛世大唐赋予诗人们无尽的诗韵才华,却也强加给他们太多放不下的执念。
人生之路,每个人所拿的命运剧本都是不同的。
过好自洽的生活,就是一种幸福。
低谷总是人生必经阶段
愿意自渡才能寻得出路
《旧唐书》有云:
“有唐以来,诗人之达者,唯适而已。”
高适被称为“唐朝最会做官的诗人之一”。然而,纵使通达如高适,也曾漂泊半生,年近五十才博取功名。
公元704年,高适出生于没落的官宦之家,窘迫时,只能依靠乞讨度日。“少年不知愁滋味”的高适并不悲泣于家世,青年时的他纵情山水之间,肆意徜徉。
人到中年,一事无成的他随即陷入了迷茫。面对迷茫的前路,高适没有抱怨,更没有虚度光阴,在隐居的日子里,他开始勤奋苦读,修炼自身。
连续科考败北的高适意外收获了宋州刺史张九皋的赏识,在45岁的年纪开启了自己的为官生涯。现实的悲凉与边关的寒冷让高适愈加清醒地思考人生。看清现实的高适,选择辞了官职,把所有时间用来提升自己。
命运不负赶路人,天宝十一年,高适被哥舒翰看中,得到了书记官一职。他策马扬鞭追赶上了仓皇出逃的玄宗,慷慨激昂的陈词震撼了玄宗,随即高适被加封进爵,最后官至三品。
相比于年少成名的人,高适可谓是“大器晚成”的典范,他半生漂泊,却不骄不躁,不断修炼自身,且临危不惧。
不论哪个时代,低谷总是人生必经的阶段,唯有愿意自渡的人,才能最终寻得出路。
苦难始终不可避免
心境何时修炼都不晚
用余光中的话说:“绣口一吐就是半个盛唐。”但从高适的视角看,李白不再是神话一般的存在,他放浪形骸,挥金如土,同时也愿意为了功名而媚俗权贵。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所有读书人内心所向往的归宿。文采飞扬的李白,偏偏出身于商贾之家,连参加科考的资格都没有。
眼看报国无门的李白无奈之下选择拜谒各地权贵,希望能够偶得青睐。在谒见当朝大名李邕时,李白自比大鹏鸟,写出了流传千古的“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之名句。然而,所出无名的李白纵使再自信,也如同一粒沙,几乎被所有人忽视。
开元二十三年,时任工部侍郎贺知章看到了李白的《蜀道难》,遂惊为天人,并称李白为“谪仙人”。
李白的诗句流传开来,终于被玄宗看到,于是下诏命李白进宫。以为壮志得酬的李白,兴奋地写下诗句“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可等待着他的并不是江山社稷,而是轻歌曼舞的温柔乡……
安史之乱的爆发使得天下大乱,此时永王意欲自立为王。为了自己的理想抱负,李白最终还是投入了永王的麾下。
他孤注一掷。可有悖天道的事,必不能长久。
永王兵败,李白也被流放。
梁实秋曾说:
“快乐在心中,不假于外求,求之往往不得,即为烦恼。”
人生的苦,大多来自于所求不得的执着。
潇洒如李白,也须在这人间修道场中不断修正自己,不断调整心性。人生在世,须知苦难不可避免,但面对苦难的心境何时修炼都不晚。
唯有力所能及地应对问题
才能做出人生的最佳选择
一个缺了一颗小门牙的可爱孩童,少年时便崭露头角。他仰着天真的笑脸说道:
“我会作诗,可长安人人都会作诗。”
那时单纯的他一定不会想到,自己日后会成为一个悲悯天下苍生的“诗圣”。这就是杜甫。
公元712年,杜甫出生在河南的一个高门大户的家庭里,祖父是诗人,父亲是县令。翩翩少年时,他的诗作已经被众人传诵。
24岁的杜甫在游遍了大江南北后,胸有成竹的回乡参加考试,却以落榜告终。但杜甫并没有因此而沉沦,作为“官家子弟”的他,始终没有放下心中的傲气。
公元744年,33岁的杜甫在游历的途中与李白相遇,从此便成了李白的忠实迷弟。他跟随着李白一同求仙问道,游访名山大川……
日子久了,杜甫发现这种自由并不是他想要的,与李白分别后,回到长安的杜甫,已经人到中年,过往的经历让他目睹了人间的苦,他越来越多地将目光投向了现实生活。
同时经历再次落榜和父亲的离去的现实,让杜甫的生活一度难以为继,现实的困境彻底将他抛向了社会最底层。为了生存,他不仅写诗供名门玩乐,还经常送诗给当时的权贵,希望自己能够得到提携。
他辞掉了苦求而来的县尉官职,转而做了看守兵器的参军。为官的日子依旧艰苦,履职前回乡,让他得知自己小儿子饿死的噩耗,他不禁悲从中来。
悲的不仅是自己的处境,更是普天之下更多的处境远不如自己的百姓。
安史之乱爆发。深入到百姓生活中的杜甫,眼里满是水深火热、断壁残垣,他将自己的见闻写进诗里,于是有了“三吏”、“三别”。
冯至先生曾说:
“杜甫的诗体现了他作为一个诗人,由个人抒情叙事向‘人民喉舌’的演变轨迹。”
当现实赤裸裸摆在眼前时,逃避并不能解决问题。
唯有力所能及地应对问题,才能做出无愧于人生的最佳选择。
执着是人之本性
但放手是人之智慧
不同于唐朝的其他诗人,王维的一生虽说也经历了大起大落,但相比起来,王维的一生确实最完满无憾的。
公元692年,王维出生在一个官宦之家。王维九岁时已能吟诗作赋,且通晓绘画和音律。 可好景不长,父母早逝让身为长子的王维,过早地承担起了掌家的重负。
同其他读书人一样,为官也是王维的向往,于是他远离家乡赶考。身在异乡,又恰逢重阳佳节,于是他难掩思乡之情,执笔写下“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名篇。
没多久,王维便成了长安城的知名人物。岐王李范向来是爱才之人,又与王维交情颇深,便将他引荐给了玉真公主。
为官不久,他便因受牵连而被贬官。此时又恰逢妻子病故,家庭、事业皆成空,备受打击的王维无法面对现实,只能转而寄情于山水之间。
十几年的游历让他对世间事有了新的领悟,他决定放下过往,重新开始。
通过当朝宰相张九龄的引荐,王维重回官场。本来已经斗志满满,准备干一番大事业的王维怎么也不会想到,张九龄的失败让王维直接被贬谪到边陲大漠,在“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景象里。
大起大落后,王维终于不再执着于做官,转而在山野竹林间经营起自己的生活。人生之初,我们很容易陷入不停追逐的怪圈,以为只有追到了,生命才有意义。
毕淑敏说:
“执着是人之本性,但放手是人之智慧。”
真正留下来的并不是起初追寻的结果,而是我们对待生活的态度。
写在最后
电影的最后给出了答案:
“只要黄鹤楼的诗还在,黄鹤楼就在。只要诗在、书在,长安就会在。”
存在即为意义,它的意义终将闪耀在后世之中。无论多么喧嚣的时代,终有一天都会老去,伤口也必将愈合,而后再添新伤。处在时代下的人们,也都将随时代的浮沉而痛苦着前行。
就像张爱玲曾经说过一句:
生命是一袭华美的长袍,里面爬满了虱子。
当一切尘埃落定,回头再看,便会发现“轻舟已过万重山”,即便被时代裹挟,只要不放弃,每个人都会找到属于自己的出路。
♥️
The more I know about the world,
the more I know about you.
真正留下来的
并不是起初追寻的结果
而是我们对待生活的态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