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言 关于本书的一点浅见
我个人曾经想过写晚清,但是我发现那个写起来有些难,因此就想到写隋朝了。前些日子听《大隋风云》来着,感触颇深。因此我决定把那段风云诡谲的历史以小说的形式写出来。菜鸟写手今天开书,慢慢来吧。
第一部 千古文帝
第一节 杨忠被俘
话说东晋灭亡,中华大地也就彻底陷入了混乱之中。随着五胡乱华,少数民族的势力进入中原。鲜卑族在北方建立了“魏”,汉族南渡,以建康为首都建立了“梁”。在北边,同时也有一个强大的游牧民族政权在威胁着南边的生存——突厥。
后来,这个魏朝因为皇室不稳以及六镇兵变垮了台,便以长江为界分裂成了“东魏”和“西魏”。
就在六镇中的怀远镇,有一个姓杨名忠的军户同样参与了六镇兵变。于是他跟着大军离开怀远,进入中原大地,在东魏的军营中任职,他还凭借自己的军事才干,做了一个中级军官。
每年秋季,长江的江水暴涨,累及两岸百姓。可是这也是兵家必争之时,两魏大军也就隔江对峙,经常打得难分难解。就在一次战斗中,杨忠所部兵败,杨忠本人也就成为了战俘之一。
西魏·长安。
上柱国、大将军独孤信一身甲胄,腰挎军刀视察战俘营。看着盔明甲亮的西魏军将校,他知道眼下东边一直压着西边打。可以说,要不是长江阻隔,恐怕鹿死谁手也未可知。想想西魏打到现在,也是国力勉强还能撑住。宇文泰专权,现在的皇帝元宝炬完全是被架空了的傀儡。可以说现在时局依旧不稳,他的心里还是很没底的。因为他不知道这种状况还要持续多久。
听着麾下军官面色凝重地汇报战斗过程,独孤信的心都是凉的。因为东魏的实力显然还是很强大的,如果再不改弦更张,迟早得被灭掉。这次胜利可以说除了将士用命,很大程度上还是仰赖于天时地利。突然,他停住了。
看着正在劳作的战俘,独孤信问道:“你们这一次打得不错,这样的战果我还是很满意的。但是,你们能告诉我这些战俘打算怎么处理吗?”将领面面相觑,这每次打仗除了掩埋自家弟兄之外,对于战俘除了有用的拉去无偿劳作或者赏给皇族或者高官做奴仆,基本都是要杀的。这都是老规矩了,独孤将军为什么突然问起这个来了呢?
“回将军,依照惯例除了能用的战俘,一律杀无赦!这就是末将的处理方式。”独孤信听了什么也没有说,翻身下马开始在战俘的队伍里穿行。
杨忠也在战俘中,因为他也是俘虏。此时奉命也站在队列中等待上柱国的检阅。独孤信看着他,发现这位战俘生得高大威猛,非常英俊。而且此人双目炯炯有神,神采飞扬。他虽然是战俘,但是和一般的俘虏那种垂头丧气又不一样。独孤信在他的眼睛里没有看到死气,看到的是一股生命力。于是他回过头来看着杨忠,上下打量之后,心想:“这个家伙不像旁人,以后恐怕也是一员福将。东边的那些蠢货难道没识人之明吗?!无论如何这个人我得留下,但是我还是先问下具体情况吧。”
独孤信拍了拍他,“你,叫什么名字?”杨忠拱手施礼,不卑不亢。“回将军话,小的杨忠。”独孤信听到回答,发现这样对待自己的战俘真的多年以来找不到几个。没有俘虏能对自己用这种近乎平等的语气说话还不紧张的,更确切说没俘虏能在他面前完整说出一句话来。
“杨忠?知道了。那么杨忠,你祖籍何处,因何被俘?”独孤信再度漫不经心地问了一句,想看看这个相貌英伟的人物是何方神圣。因为凭多年宦海沉浮的经历,他感觉此人终非人下。
“小的祖籍怀远镇,六镇暴动的时候随着大军来到中原。在东面参军。这次因为兵败,因此被俘。”杨忠依旧以沉稳的声调言简意赅地述说着自己的过去。
“怀远镇?你居然是怀远镇的军户?!你可以活着了。来啊,把杨忠请到我的上柱国府去,我要好好招待!凡是慢待杨忠者,杀无赦!”
独孤信知道,北魏灭亡之后,六镇就分道扬镳了。一部分到了长江以西建立了西魏,另一部分则到了长江以东,建立了东魏。而西魏无论是掌权的宇文泰还是皇帝基本上都是六镇中怀远镇以及其他几个军镇为班底的。而在这其中,怀远又占大多数。既然在战斗中无意间见到了自己系统的人,那就一定得留下来。
参战将领们听到“怀远镇”这个回答,对杨忠的态度从心里就已经变了。因为,怀远是自己人哪!对自己人那就没必要像对待战俘那样处理了吧?何况独孤将军已经传下将令要好好招待了。
于是几个士兵上前,解除了杨忠身上的刑具。他们簇拥着杨忠先到战俘营的中军大帐休息,之后也就把他送去了上柱国府。
当杨忠来到上柱国府的时候,门房看到官军的士兵“押送”一个战俘模样的人来,深感不快。于是,这位尽职的门房上前对官军说:“这里是上柱国府,你们是什么人!快滚!不是什么阿猫阿狗都能到这里了来的。”
负责护卫杨忠的士兵一不气二不急,他们先护住杨忠(因为此时门房已经准备召集柱国府的亲随卫队)。之后其中一个士兵对门房说:“这位是独孤将军贵客,我等奉将军令护送来此。你们胆敢阻碍,休怪我等不留情面。”
门房看看杨忠,又看看这几个士兵,仍旧不信。于是士兵们便把独孤信巡查战俘营的事情给他大概讲了一遍。门房无奈,再加上来的也确实是独孤信亲兵,所以只好开门让杨忠入内。
看着美轮美奂的上柱国府,杨忠眼睛都直了。他杨家列祖列宗都生活在怀远那个小镇上,出将入相曾经还有几辈人有过。但是大部分都是面朝黄土背朝天进行农作,没怎么见过世面。就是他杨忠也是跟着六镇造反之后,才见到中原的锦绣繁华。
家仆把他引到客房,奉上一盏茶来。连日以来受的折磨,也逐渐化解在茶水中了。
看看逐渐日落,杨忠感觉似乎自己又要投入火热的军营中去了。但是,这次恐怕不是东边,而是由老家人组成的西边了。
独孤信处理了一天的军务,回到府邸就让家仆把杨忠带到后堂问话。因为这个人简直是个人才!独孤信之所以留下他不仅仅是因为他是怀远镇军户,是六镇遗民。可以说真正让独孤信留下他的原因是杨忠在战场上的表现给他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杨忠在兵败之前,处在整条战线最不起眼的一点,但也是这一小段最突出的位置。他的部队被数万西魏军包围,但是杨忠并不慌乱。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收缩兵力并且点查伤亡,杨忠把所有能动的伤员组织起来,编入剩下的为数不多的能打的部队里。之后,一面交替撤退一面坚持抵抗,他给了那段战场的西魏军很大杀伤。
别的不说,就冲这份沉着的战时指挥能力也得让杨忠为西魏所用。因此,今晚必须说服杨忠归降西魏。
很快,杨忠带到。二人叙礼,分宾主落座。家仆献茶。
独孤信此时脱了铠甲兜鍪、取下了腰间的军刀,穿着一身淡雅的长袍,挽起发髻戴着金冠;脚上也不是战靴而是一般官僚的三寸厚底官靴。他的腰间则佩一把仪剑。他目光温和,看着已经换上百姓服色的杨忠,开口问道:“你是怀远镇遗民,那么你知道为什么当年六镇会反吗?”
杨忠知道现在他的每一句话都是很关键的,是能够从此平步青云还是成为刀下之鬼,全看今晚了。于是略家思索,答道:“将军容禀。当年魏太武帝拓拔焘灭燕,一统北方,之后建都盛乐。后来魏孝文帝拓拔宏汉化改革就把都城迁到了洛阳。然而这一改革一方面招致贵族宗亲的反对,另一方面也侵犯到了我们六镇的利益。将军您知道,那时大魏是和突厥接壤的 。咱们的北边就是虎视眈眈的突厥,因此原先就为了保护国都盛乐而设立六镇,后来因为迁都,六镇也就不再重要。原先六镇倚靠长城防卫突厥的南下进攻,地理位置十分重要。因此,很多人都到六镇历练之后出将入相。但是现在六大军镇变成了边城,我们的位置也就不再重要。加上魏孝武帝元修任用奸臣阻塞晋升之路,安得不反?”
独孤信听罢,眼睛一亮,他发现自己果然没有看错人。因为一个山野之人能把时局看得如此透彻的除了汉时的诸葛亮似乎还没有谁能做到。因此,他又问了另一个问题,“你的眼光很毒辣。杨忠,我现在再请教你一个问题,你要照实回答。”
杨忠拿起茶盏,喝了口茶。之后尽量冷静下来打量独孤信的仪态和眼神,他认为自己的答案独孤信是真的满意了。于是稍稍放心,道:“独孤将军但问无妨。杨某定知无不言。”
独孤信便屏退左右,问道:“那么依你之见,眼下我国又是如何呢?”杨忠听完问题立刻知道兹事体大,难怪威风凛凛的独孤信也要屏退左右才问出来。
于是,杨忠略微思考,组织了下语言。他结合自己原先在东魏军中掌握的情报和被俘后一路的所见所闻,答道:“以我之见,必不久矣。贵国班底虽然是我的老家怀远镇的人,但宇文泰专权,此其一。其二,今皇帝暗弱,恐怕也是没什么建树吧。何况东西对峙东面常胜而西边常败,宇文泰纵然有野心,但也碍于将军制约而不敢动作。眼下,这西边的朝堂好不夸张地说,是将军您和宇文泰一块架空皇帝。但是论忠诚,您还是比较好的,他宇文泰可就是蠢蠢欲动了。我看现在您如果不对宇文泰痛下杀手,久后必为祸患。现在您之所以隐忍不发,”说到这,杨忠同一种很有深意的眼神看了一眼独孤信,“恐怕也是为了自身利益着想吧。一则时机未到,二则不想落个擅杀同僚的罪名。现在谁真正控制皇帝,谁的胜算也就更大。”
独孤信这下连俯视的态度也没了。他连忙起身,躬身施礼。因为杨忠完全说重了现实,也说到了独孤信的心坎里去。于是,独孤信从此将杨忠从战俘名册除名,把他安排进西魏的军中效力并倚为心腹。
不久,杨忠在战争中不断立功,做到了八柱国十二大将军之一。他,从此进入了西魏的核心。接下来,杨忠又要如何继续自己的官场生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