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你没有见过精彩的课堂,你可能觉得所有的语文课堂都是大同小异的,但当你读过名师的课堂实录,你会明白原来课堂还可以这么精彩。
一个偶然的机会,我读了薛法根老师的《第八次》课堂教学实录。刚开始导入,他问同学们预习课文了吗?孩子们各有各的回答。他根据孩子们的回答,适当的进行评价。他用到了一些词,自觉,勤奋,会思考,会学习。既丰富了孩子们的词汇量,又让评价真正走进了学生的内心,学生很清晰的看到了自己的优点,而不是特别笼统的,你真棒,你真好。一个学生的回答,延伸到了课外,比如他通过查字典,知道苏格兰是英国的,那么老师马上接着说是英国的一部分,其他还有英格兰北爱尔兰,可见教师准备的充分,知识的渊博,对学生可能会想到的每个知识点都有所涉及。
既然学生预习过课文了,那么来读一组词语。一个孩子在读招集的时候读成了召集。他利用学生读错的这个词语,作为临时生成的课堂资源进行教学。让学生思考,找一找这两个词的意思有什么差异?一个孩子很聪明,用组词的方式来解说这两个词的意思,招集是招呼到一起来,召集是号召到一起来。这样孩子们就能清晰的明白这两个词的解释,而且印象深刻,不会再次出错!
第二个环节,同学们自由的大声朗读课文,增加了一个小要求,边读边注意课文的内容,要做个有心人。读完后,他让学生借助刚才读的那一组词语,简要复述一下课文的主要内容。读到这个地方,我忽然恍然大悟,原来,读一组词语,并不仅仅是为了检查预习的效果,并不仅仅是为了读词语,而他精心选择的那一组词语,其实是为第二个环节的复述课文做准备,可见那几个词语是被精心选出来的,也是花了很大的功夫的。这可能才是真正意义上的教学环节紧凑,一环套一环。
一个学生在复述课文内容的时候,说到布鲁斯王子失去了信心,显然这样的概述是不准确的,他并没有直接指出错误,而是适当的进行引导,比如他这样说你的记性真好,几乎将课文背出来了,但是几乎将课文背出来和将课文背出来,哪个更好?学生马上明白,当然是将课文背出来,而几乎将课文背出来是指课文还没有背出来,快要背出来了。这样一引导,学生恍然大悟,布鲁斯王子,是几乎失去了信心,而不是完全失去了信心,所以几乎这个词是非常重要的,不可以省略掉的,他加上和去掉对整个句子所表达的意思完全不同。我觉得,老师这个地方的处理真的是很有教学机智。既指出了学生的错误,又让学生心服口服,顺势导出了他的困惑和疑虑。下一个孩子在复述课文的时候,充分考虑前面孩子的建议,他的复述既准确又简洁明了。
接下来,教师讲了一个故事,蜘蛛结网的故事,借助一组词语。我忽然觉得,这种复述课文的方法很好,既降低了复述的难度,同时又给了学生一种无形的引导。教师讲完后,学生试讲,在老师一次一次的鼓励引导下,学生讲的越来越简洁流畅完整。同时也明白了一个朴素的道理,只有努力才能获得成功。一个孩子讲述蜘蛛结网的故事时,聪明的教师又发现了一个课堂资源进行教学。我们看这样两句话,接了段,断了接;与断了接,接了断。再看两个词,屡败屡战与屡战屡败。细细品读这两个词,读出的信息还真是不一样,而你如果不细心认真去品读的话,个中滋味还真是很难读出来。教师总结出读书就是要这样品味着读,这样读才能读出滋味来!
接下来是对课文朗读的一个指导的环节,读出句子中所表达的感情。布鲁斯王子看到蜘蛛结网的故事受到启发,决定再次进攻要干第八次,读出布鲁斯的感动,读出布鲁斯的信心。
最后设计了一处想象的环节,假如你是布鲁斯王子,你会如何动员你的军队和人民起来与你一起抵抗外国侵略者。学生练习写动员书,并深情朗读。
读完整个课堂实录,你再回过来想,其实它的环节设计很简单,就是两组词语,然后借助这两组词语讲两个故事,但是这一堂课又显得多么的博大深厚。学生学会了预习,学到了预习的方法。学会了概括,学会了复述课文的内容,复述课文语言要简洁明了,完整流畅准确。朗读方面知道了读书要品味着读,要有感情朗读。读出句子的深意,读出文字背后的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