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欢听课,特别是参加优质课评比的课例,这些凝聚了许多教师智慧和汗水的结晶,在舞台上展示时夺目的光彩,总让我想起曾经经历这样磨砺的过去,以及陪伴别人成长的现在,那些过去的日子,回忆里有美好,有泪水,有辛劳,更多的是收获之后的满足。
今年的市级优质课评比在靖江举行,有幸来靖江市城中小学现场目睹参赛选手的风采,满怀期待而来:八节课四个课例,今天下午已然呈现了半数,可谓有惊喜,有失落,也有不少疑惑。
惊喜:男教师课的别样风采
八节课的执教老师虽未都亲见,但从姓名来看,男性教师只有一名,是第二位。一个年轻的男教师,总免不了让大家眼前一亮。但与以往赛课中男教师体现出的沉稳幽默不同,这位包老师显得有些萌,表情丰富,语速不快,看上去较适合低年级教学的风格。虽然刚上课显得有些紧张和经验不足,慌乱中失却了淡定,但几分钟后渐入佳境,竟连数据中的错误也能用别样的幽默来化解,引得听课老师一阵窃窃私语。
失落:课堂设计缺少些创新
喜欢听竞赛课的主要原因,就是想抛却固步自封,从别人的课堂中汲取更多的设计元素,打开自我课堂的局限,但今天下午的几节课里让人记忆深刻的创新点有些欠缺,鲜有眼前一亮、拍案叫绝的创新设计,不免有些失落,期盼明天上午四节课能有意外收获。
疑惑:课堂本该如此?
疑惑1:什么样的数叫分数?
两节《分数的意义》课中,老师都有这个问题,学生的第一反应都是“有分子、分母、分数线的数叫分数”,可老师想要的答案却是“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这样一份或几份的数叫作分数”。学生的回答错吗?显然不错。难道是老师问错了?想想老师问得也不错,可老师应该怎么问,才能直指“分数的意义”的本质呢?学生在老师引领到何种程度,才能理解老师所说“分数的意义”即是对所有分数的概括呢?
我以为,这里缺少了一个从具体到抽象,通过观察、比较进而归纳概括的过程,学生并未完整经历分数意义认识的过程,概念的形成中间出现了断层,才会导致学生对分数的认识还是停留在表面的“分子分母”这些组成部分上,并未深入认识分数概念的本质。
疑惑二:“这样的几份”与“其中的几份”,意义不同在何处?
“分数的意义”完整表述中是“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的数”,但学生从课开始到新课结束始终在重复“其中的几份”,老师或许没有在意,又或许认为没关系,但大家细心想想,真的没关系吗?
在三年级最初认识分数时,借助具体物体或者由许多物体组成的一个整体,把它们平均分成若干份,取其中的一份或几份,会得到分数,是基于当时对分数的认识,只是分数意义的一部分。五年级学习“分数的意义”,不仅丰富了“一个物体”、“一个图形”、“一个计量单位”、“一个整体”,这些都可以看作单位“1”,对单位“1”含义丰富、扩充,同时把“取其中的一份或几份”改为“表示这样的一份或几份”,这是将分数从“真分数”扩展到了“假分数”,“取其中的几份”最多是全部,而“表示这样的几份”却没有限制。在课堂学习中,老师如果一味告诉学生应该说成“表示这样的几份”,学生领会不了深意,说着说着还得说回去,始终绕不开“其中的几份”这句话了。
疑惑三:分数有没有分数单位,需要猜吗?
很多新知教授前,老师总喜欢让学生先猜一猜,增强学习兴趣,无可厚非。可有关分数单位的知识,需要学生猜吗?学生除了猜有,要么没有,这个猜的意义何在?另外,教师都列举了整数的单位,小数的单位了,分数自然也有分数单位,如果非要猜,何不让学生猜猜哪个分数的分数单位是什么,这比猜“有没有分数单位”意义大多了。
疑惑四:学具使用的效率
很多时候,为了让竞赛课更有观赏性,课堂准备的学具,教具,电教设备总会相对丰富些。但我以为,不管是哪种课,什么内容,哪种教具,学具,说到底都是为了课堂学习服务的,如果这个教具或学具的出现与否,与学习效果意义不大,那就宁可不要使用。
“小数的意义”一课,老师选择“米尺”作为学具,为了方便使用,课前老师给每个学生发了一个,课堂学习的仪式感提升了不少。满以为,老师这么煞费苦心的准备,该在课堂上大加利用,充分挖掘米尺对于认识小数意义的功用了,可结果却是:不仅没发挥什么作用,似乎还有了反作用。
在认识一位小数时,老师提问:仔细观察这把米尺,你有什么发现?学生很快说到了米尺把1米平均分成了100份,这显然与老师的预设不符,很快老师便急切地说出了1/10米,0.1米,要求学生找米尺上的一位小数后,便丢开了米尺,在课件上出示了一个长方形,说把这个正方形看作是1米!大家一片哗然!在后续的讨论交流中,不管是认识二位小数,还是三位小数,都借助了这个被看作1米的正方形。学生手中的米尺成了课桌上的摆设,甚至是累赘。当然,教师对小数意义的教学过程也有待商榷,但就“米尺”这一学具的使用效率,是我听课后感受最深的。
课堂属于学生,服务于学习,根植于思考。不管是课堂设计,教学理念,还是学习过程,一切都应以学生的发展为最终目标。尽管赛课比的是老师的教学,但评价标准最重要的该是课堂中学生最真实的学习体验。课无完课,但追求应该永远在路上,思考应该一直在心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