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回家,老婆告诉我一个叫范雨素的襄阳人火了。
因为一篇自传体的文章-《我是范雨素》。
我用几个角色描述下她,2个女儿的母亲,离异单身,帝都某土豪家庭的育儿嫂,月薪6000,6个兄弟姐妹中排行老五,村里的权贵帝都的底层,44岁,漂泊半生,皮村打工文学社成员,初中文化,非常热爱读书并读书无数,朋友圈爆文《我是范雨素》作者,新晋网红。
这样够清楚了,一个卑微但不卑贱的底层百姓,一个背后站着数亿对未来充满着希望的中国农民,打工者。
语言朴实,很少华丽词藻和刻意修饰,纯粹真性真情自然流露,生活不易,却时不时的透着点小幽默和对处境的达观,芸芸众生中的一股清流。
花了小20分钟看完了她分了六个小节,初略估计得有8000字的个人半生掠影。记住了这样一些场景。
小时候就是个不安分的人,跟男孩子一样小小年纪就离家出走闯世界,按着书上学来的知青逃票大法,去了海南,当了小乞丐,翻过垃圾桶,满脑子的情怀。在他们村女孩子离家出走是犯大忌的,可她有个能说会道的妇女主任母亲,而且母亲的心胸开阔,这是她的幸运,所以她感谢她母亲,后面好些次遇到难关都有母亲做后盾,所以她不怕,所以无论怎样的境况总是不失冷静的乐观。
她爱书愛看书,一个穷的每天只有少量的红薯可吃的女娃子,无论何时只要有书就觉得幸福。随便列出的书单现在去问询一个象牙塔的人之骄子,有一半人都不知道。这个叫范雨素的底层百姓在用自己的经历教育着世人,一个人成长成才,或者幸福,生活,其实不只有象牙塔可以完成,只要你愿意,只要你充满一腔热忱,哪怕只是个初中文凭的乡间妇女,又有谁能阻挡你求知求真的脚步?这让我想起了前些日子被报道的另一个农民画家,一手功底深厚的油画背后是忍受了村里人长达20年的冷嘲热讽和毫无希望的寂寞无奈后沉淀出来的精华。女儿长大了,继承了她的这个爱好,她钱不多,但她有她的经济实惠的招数,去旧货市场买论斤卖的书,上千斤才几百块钱,这个她花的起,在她眼里,买回来的可不是一堆书,而是无价之宝,相比起她服务的土豪家庭的金山银山,那书就是她的金山银山。有句话说的好,"胸藏文墨虚若谷,腹有诗书气自华"。范雨素就是最好的见证。
她的经历平淡而坎坷,这一点在中国的底层家庭中能引起共鸣。谁家没个难?谁家没闹过饥荒?谁家没打过烂账(我们老家说倒霉的土话)?说起来只是故事,或者轻描淡写的浮生掠影,背后却是满满的辛酸泪。譬如远嫁东北后却遭遇丈夫家暴,毅然离婚,回到老家却被至亲的大哥嫌弃的要哄着赶走,两个姐姐的残疾耗费父母一辈子的心血和希望,吃不上饭拿红薯充饥,在北京拿着1600的薪水养活两个女儿,同村的工友们的孩子因为各自的原因上不了户入不了学,很显然的他们又得延续那个放羊娃的故事,代代传承下去。笔墨飞舞出,苦中含泪,偶尔露出的一个笑脸显得无比沧桑和铭心刻骨,那是得之不易的,因而倍感珍贵。这就是底层小民的日常生态和沉重而卑微的活着的写实。粗笔勾勒,细笔描摹,栩栩如生,直击心灵。
写到这里,我脑子里浮现出了这样一幕,满目疮痍中,一朵雪白的牵牛花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对,它是生命的微光,是希望的火苗,是动人的真性真情,是不屈不挠的寒霜傲骨,是一个叫《活着》的永恒而沉重的命题,余华刻画的入木三分。现在又多了个范雨素。活着就该迎着春天吐絮,冒着烈日绽芳,不沉沦,就有希望。
笔者供职于:www.no1v.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