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来谈谈词汇获取的方式。大概可以分为两类。一是主动获取,二是被动获取。后者指的是,在语境中遇到一个生词,通过查词典得知意思,带入语境贯通,然后就放下词典。它通过无数不同的背景语境,反复命中同一个单词,最终在记忆中获得足够的累计量,使得这个词成为“可用词”。这种方法是模仿婴儿的学习过程。事实上它是很有效的,说是唯一有效的也可以。只不过,当我们成人以后,已经具有一定的语感和认知能力,所以可以加入一个主动认知词汇的过程。如果能这样做,则能在通过语境的学习过程中(大幅)减少背景语境所需要的命中数量,从而加快该单词转化为“可用词”的速度。这实则是一种高效的办法。
下面来看一下所谓主动认知的方式。我们有背诵单词的习惯。但是我想说这种方法只在于初学,和快速建立那些最基础的词汇。因为每一个词都是一个多面体,通过这种方式来认知一个词,往往是以偏概全,一叶障目。因为它不曾对一个词做出过深入、完整的体会,没有建立过对这个词的全面的“感觉”,而侧重就该词的某一单一的应用,做重复的背诵映射。从手段上来说它是很直接的,但是从效果上来说它则是单薄的、苍白的、不深刻的。一个词不会就这样转化成我们的“可用词”,如果我们的意识下意识地认为没有掌握它地全部用意时。一个模糊的词是“不可用”的。所以本文讨论的主动获取方式,不在于此。而且,可以也应该取代它。
这个方法就是通过学习词典,来反复建立对一个词的清晰的、到位的印象。它可以看成是自己主动去“探索”一个词的过程。通过这样的主动探索,获取的对于该词的概念则将是生动的、到位的、完整的。当然,这个方法的一个最大的加成就是要有一系列的好词典。它的大体步骤是,首先区分对一个词的熟悉度为初次遇见、第二次遇见、第三次遇见,等等。总之如若对一个词的感觉仍然是模糊、尚不清晰的时候,无论先前曾经怎样学习过这个词,仍然定义此次遇见为“遇见期”。在遇见期中,主动去探索它就是我们学习内容的全部。随着次数的增加,去探索的面和侧重可能会更细致、广泛,而涵盖上一次探索未及的地方。这也是一个累积的过程。最后就会对它有一个全面的掌握、精准的印象。这样它将很快转化为“可用词”。
下面谈一谈具体探索的方面。首先,就单词本身来说,讨论认识的通则。对一个单词的了解取决于两方面,一是对它本身的理解,二是对于它所处的与别的词的位置关系的理解,这两个方面对于认知一个词是同等重要的。对于一个词的本身的了解方面,例举两点要素。第一,由于在语言中,引申和借喻是最为普遍的现象,单词亦是如此。因此,完整的浏览这个单词的各条解释和用法是十分有效的。这主要提供两点效果,即在对该词的诸多引申用法和转借用法的了解中,既可以对该词的应用、用法有一个整体了解,同时在这种了解过程中,还能反过来更好地把握该词的特性、侧重,和属性,把握该词的内涵。这就像看一个多面体,当看到了它的不同的面之后,对于它的本身的综合特点,它的侧重,或者说它的“品质”,也会有一个更清晰的印象。第二,去了解一下它的词源和构词法也是有效的。因为这样可以建立一个新的记忆的维度,即从构词、词源的角度去记忆,该词源也往往会提供出链接到该单词现在意义的一种基本意象,这对于了解该词是非常好的加成。同时,一个词源可以链接到多个不同的单词,这对于贯通式的记忆是很有好处的。对于一个词在词汇中的关联位置,也例举两点要素,它对于认知一个词来说和理解其本身应该说是同样重要的。第一,这种关联可以是语境的,即它在语句中一般是、可以是与什么样的词连用。这就相当于给人一种链接向语境的延伸,从而把词典上孤立的、平面化的词解还原到立体的、有生命的语言环境中。语境就是一种动态。严格的说我们所有的词汇认知都是在动态中才建立了有效的定义。因为语言代表思维,而思维从来就不可能是静止的。所以这样的链接性的告知,就一下子把该词拉到一个活的、立体的空间里,从而在纸质的释义之外对该词有了一个更真切、直接的认识。第二,这种关联可以是属类的。它仍然是在静态的范围内讨论。然而它欲图把该词还原到人的认知结构中。通过它的属类位置特性来给予该词一个更准确的定位性的认识。这种还原,可以是告知同级的词汇,可以是上级的词汇,所有的都可以是人类的认知结构本身的规律的映射。比如,近反义词,同类词,同范围词和上级范围词,等等。通过这些与它相连的词与它的相对位置的关系,来对该词本身的定位产生出更明晰的认知。
以上四个方面是对一个单词本身的认识的通则。其它的探索和学习可以包括:去阅读、品读不同的英语词典对该词的不同角度的释义;去品读不同词典所示的例句;去阅读那些词典上关于该词的教学型论述;等等。如此过程,如果方法得当,可以说本身就是乐在其中。这仿佛是自己在主动在探索、发现语言——这种美妙的人类创造物。当然,如果有精美精当的词典,那么就更是如此了。下篇我们就来探讨一些关于词典的话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