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日是首都博物馆《五色炫曜》海昏侯特展的最后一天。每日5000张预约票照例早早满额。为了保证观看质量,工作人员甚至不得不分段限流。不少人看完展览,再回想起入口处第一张展板上写的“一伙盗墓贼的贪婪,打破了小村的宁静;一个及时的报警电话,揭开了2000年前侯国的神秘面纱”,说:嘿,真要感谢这帮盗墓的,要不然今天我们也看不到这么多稀世珍宝哇!
感谢盗墓者?No,no,no,此言差矣!
听说过“摸金校尉”吧?盗墓者为“金”而来,为财而来。尽管国家法律明文禁止,对盗墓者绝不姑息,但盗墓活动依然屡禁不止,此起彼伏。盗墓者们为利所驱,四处探墓,国家防不胜防。而考古工作者则深知,文物不可再生,挖掘就是破坏。“不主动挖帝陵”其实是考古界的一条铁律,而考古工作则被定义为“抢救性发掘”,是被倒逼的考古。2011年盗墓者在墩墩山上打出了一个14米多深的盗洞,已经对古墓造成了严重威胁,考古工作者们要是再不行动,古墓就要毁了。
盗墓者会毁掉古墓,是因为墓内对他们有价值的,就只有那些金、银、玉器等能让他们发财的物件。盗墓者为了得到这些物件,可以破坏其他一切。破坏墓地结构,敲开棺木,砸碎骸骨等屡见不鲜。但对于考古工作者而言,整个墓葬都代表着被埋葬的历史与文化。墓穴的结构、排列、给排水设计可能印证着那个时代的建筑水平、埋葬制度、祭祀体系等等;棺木的结构、棺木上的纹饰、骸骨的长度与形状,也许代表着主人的学识、修养、爱好、身份、地位等等。他们永远带着敬畏之心,在科学、周密的规划与勘探之后,才会开始“抢救性挖掘”工作。盗墓者盗墓一次,无论得手与不得手,都是对不可再生的文物和历史的一种践踏!一次毁灭!都会让后续进行抢救的考古工作者们遗憾一次,痛苦一次!
了解了这些,你还要感谢盗墓者吗?
而说到“海昏侯”,请不要以为TA是特指刘贺。确实,“海昏侯”一词随着海昏侯墓园的考古发现而进入大众的视野,而随着刘贺墓主身份的确认,很多人都自然而然地把海昏侯等同于刘贺本人。以为这是一个特指。
No,no,no,海昏侯其实是西汉的一种爵位,历史上共有四代。而刘贺,只是第一代海昏侯。
根据史料记载,刘贺这一生短暂而曲折:只活了33年,却经历了王、帝、侯三重身份;在位仅27天,史料却记载他做了1127件坏事;娶了16个老婆,生了22个孩子,11个儿子,11个女儿;从废帝故王贬为海昏侯的第三年病死….
因为刘贺这样的经历,历史上有不少关于“海昏侯”这个爵位的说法。有说“海”是喻指鄱阳湖,“昏”是太阳落山的地方,所以“海昏”是地名,指当今鄱阳湖西,是当年刘贺受封之地;也有说“海”通“晦”,代表了对刘贺这位废帝的嘲讽;还有人说,“昏”通“婚”,海昏即海婚……
说法无定论,但文物却能为史料提供实实在在的证据。据史料记载,刘贺4岁当上昌邑王,生活富足;18岁时,被辅国重臣霍光选中当皇上,也是因为他 “生于皇家而不知世事”;谁知他荒淫任性,不知收敛,不能老老实实为霍光操控,所以,在位27天就被废黜;重返原封国昌邑时,依然顶着昌邑王的名号,不仅财产得以保留,还有皇粮可享。只是,人生起落,心情抑郁。29岁,当时的汉宣帝依然忌惮,贬他为“海昏侯”。他按旨迁入偏远的豫章郡,内防洪涝外防盗贼,到33那年就一病不起,一命呜呼。所以总结下来,刘贺一生虽然没得意几天,但物质方面却一直都是“高配”。
目前,已出土各类珍贵文物1万多件(套)。光是金器就有378枚,有金饼、马蹄金、麟趾金和金板,是我国汉墓考古发现金器数量最多、种类最全的一次;在漆器中发现了一件绘有孔子像并记录孔子生平及弟子情况的构件,是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孔子画像;照明有工艺及其先进,非常雅致、环保的雁鱼灯;饮食有讲究的火锅器皿和皇室才有资格用的酿酒器;娱乐有王侯才有资格用的编钟和铁磬;而在海昏侯墓的西边发现的真车马坑,占地80平米,埋了5辆木质彩绘车和20匹活马,也足以证明出行的威风。这也是我国考古历史上第一次在长江以南区域发现有真车马陪葬……
郁郁而终的海昏侯刘贺大概怎么也没想到,在他沉睡了2000年后,他和他那座如同一个巨大藏宝库一般的墓园,竟成为我国迄今为止发现的文物保存最完好、墓园及主墓结构最完整、墓园区与侯国都城布局最清晰、出土文物品类数量最丰富的汉墓遗址,供后人去印证他的一生,研究他所处的时代。
他最痛恨的“海昏侯”差点成了后人加注给他一个人的标签。这就是历史,明明是你创造的,却只能供后世解读、评断。这是历史的残酷,也是时间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