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尔街》的初次首播是在零八年金融危机爆发两周年的时候,该记录片一共有十集,一集四十五多分钟,细细看过这十集的纪录片,心里却有了比惊喜更丰满和深远的情绪,相比于《公司的力量》等金融类的记录片,只能说,《华尔街》从不同的角度阐述了对这个世界金融中心的看法和观点,并试图按照“非自由选择”的方式去展示一个需要监管的金融格局。该记录片在2010年上映,创作缘于全球化的金融尴尬、国情的需要和媒体责任感。华尔街是代表金融业的名片,央视深入华尔街结合地理层面、精神层面和社会层面三个角度,用镜头来对资本市场进行一次庄重的表达,于是就有了这部记录片。
第一集《资本无眠》主要讲华尔街是做什么的。这里有证券交易所,投资银行。在这之前主要靠有充满智慧的交易员,之后逐渐依靠科技的力量更为自动化和智能化,同时体制上也在不断创新,交易信息更加公开透明;这里可能创造亿万财富,也可能让你血本无归;这里有发生危机后的萧条,也有打破原有体系的新生。
第二集《墙在哪里》追溯在华尔街为代表的现代金融之前的金融起源。从最早荷兰人的新阿姆斯特丹,到英国人的纽约;荷兰打开了现代金融的大门,后由英国人铺路壮大,在荷兰人与英国人共同铺垫的金融氛围之下,纽约则成为包罗万象的集大成者,出现了现代金融。
第三集《两条道路》反映了华尔街和华盛顿政府之间的分分合合。华尔街代表美国的金融权利,也是经济的枢纽,谁来掌控它,私人还是政府,两条道路这一集挑明了两者之前的暧昧与博弈。
第四集《镀金时代》反映的正是一种“合作”:华尔街帮助政府承销债券,并从中收取佣金;同时在华尔街的内部,各种并购行为频发发生,金融巨子的位子时长交替。虽然看上去繁华,但是这并不是基于实体经济的,而是存在泡沫。
第五集《硅谷方程》反映了科技和资本的融合。从1971年纳斯达克成立,到15年后1986年微软登陆纳斯达克一炮走红,硅谷、惠普、哥伦布与西班牙女皇发现新大陆,约翰·皮尔庞特、摩根与爱迪生的发明通用成立给科技进一步发展的动力,并让科技转化为资本的速度越来越快。
第六集《投资之道》首先从道琼斯指数入手,介绍了技术投资的基本发展史。通过对于巴菲特、罗杰斯和查诺斯的访谈,介绍了做多、做空以及长线投资。
第七集《阳光交易》开始切入监管。谁来监督金融霸权,谁来监督上市公司的操作?阳光是最好的消毒剂,政府监督和证监会是远远不够的。
第八集《明暗创新》讲述了金融创新。对于当代而言,任何科技的创新都不及金融创新的威力,无论是推动经济发展还是摧毁经济发展,金融创新几乎是以疯狂的速度前进。从最早的消费贷款到远期合约的交易再到房贷的证券化,金融市场不断诞生新的交易品种,不断地进入日常人们的生活中。
第九集《拯救危机》描述了自由放任的发展与加强监管之间的矛盾。2008年的金融危机让人记忆深刻,年初美股的接连断溶同样见证了历史,如何拯救危机?究竟监管到何种程度?应该有怎样的权力?依然是一个让人困惑的问题。
第十集《资本之河》把金融竞争上升到了国家层面。战争永远是人类的浩劫,它抢夺了人类的财富与生命。从最早的美英竞争,到二次大战后美国独大,再到这一次金融危机后第三世界国家话语权的增加,似乎是在暗示下一个经济中心在亚洲。
感悟:
资本市场是豺狼。但是没有资本市场,可能今天还没有铁路。 ---马克思
《资本论》从第三集开始就反复阐述的“监管”几乎横贯了这部纪录片的全部主线。监管固然重要,但是经济发展注定不可能是平坦的,所能做到的只能减少波动的频率,却不能降低灾害的威力。经济增长固然是每一个国家梦寐以求的目标,但是随之带来的巨大风险却不可能通过严格的监管而消除。况且权力的集中,带来了腐败、贪污和严重的权力寻租。未来的大国比的是技术与创新,而技术与创新的背后是金钱与金融。所以一个强大的国家必须要有一个强大的金融业作保障。资本市场与金融业的发展与监管仍然是每个国家关注的焦点。
我不是金融专业,几乎是金融文盲,这个纪录片对我来说是很好的扫盲和科普文。虽然因为监管制度的不完善,金融也引发过很多次经济危机,但总是利大于弊的。金融不仅仅是资本流通的地方,更是经济力量的源泉和基础。明白这些背景,对于个人的投资理财教育是一个很好的开始。
看完《华尔街》纪录片,我终于明白了金融是怎样地与我们每个人息息相关。金融能有效地调动和配置资本,促进实体经济的启动与发展。华尔街是美国资本市场和经济实力的象征,它早已不是一个单纯的地理名词。现在,绝大多数金融机构与这条500米长的街道不再发生直接的物理关联,华尔街人也完全成为了一种精神归属,资本已经进入无眠时代。不仅是2008年席卷全球的金融风暴,贪婪与疯狂似乎是上天专门为华尔街设下的魔咒,它始终弥漫在华尔街的每一处空间。华尔街在不断为他人创造着财富,但又在不断地剥夺着他人的财富,华尔街在固守着自己的生存法则,但又在不断冲破传统的束缚。华尔街是矛盾的结合体,它在自身双面性的较量中,不断遭到毁灭,又不断得到重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