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我观察到一个现象:1岁到2岁的时候,一种强烈的占有欲逐渐萌生,对于什么东西是自己的,什么东西是别人的,他分得特别清楚。那一段,谁要是拿走属于他的东西,那是万万不行的。由于他的理解能力也弱,即使教给他分享也无济于事。随着他渐渐长大,和小朋友们相处的时间越来越长,加之父母教育他如何分享,这种顽固的自我观念才逐渐软化,但并没有瓦解。
记得自己小时候从来没买过什么玩具,自然界的泥土、花草与虫鱼鸟兽就是我的玩具。这些所谓的玩具不是一个人的,而是自己和其他小朋友共享的,也很少认为什么是自己的。现在生活条件好了,每个孩子不同年龄段都有不同的玩具。因为我的玩具和别人的玩具不同,由此产生了“什么是我的”“什么是他的”这种认识。在没有学会和人分享之前,孩子是倔强的,也是孤独的;学会和人分享之后,孩子融入了孩子群,明显比以前快乐多了,教育起来也容易多了。
如果不是因为职业前途的关系,我们全家都不愿意离开现在的单位和生活环境。这里有一个绿化很好的大院子,而且安保条件非常好,小孩既可以在大自然释放自我,又拥有与其他小朋友交流分享的便利条件。城市的大门都是上锁的,小区都用围墙围起来,隔断了孩子们的往来,也隔断了分享与交流。有这种人,他们的物质财富越丰富,私有观念似乎越强,但精神世界缩小的损失却无人关注。现在的环境类似于小时候我的村庄生活,想到谁家去就到谁家去,想和谁玩就想和谁玩,不用担心马路阻隔,也没有冰冷的铁门。更重要的,这里还有广阔的活动空间,包括绿草地和树林。
现在的我有点不愿意回到老家。虽然新农村建起来了,但家家户户的深墙大院,让我不愿去拜访,当然我也明显感觉到,人与人之间没有以前那么亲密了。那时候我们住在都是平房的村庄里,那时候大家都很贫穷,但那时候彼此之间经常出门,那时候小孩是成群成群的。能够弥补一些遗憾的,是自己的岳父母家亲戚众多,过年过节大家喜欢相互串门,聚在一起分享与交流,虽然对彼此来说都是一笔不小的花费,但换来了一大家人其乐融融。
我经常思考一个问题:什么东西是自己的?我们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增加自己的吗?在许多人眼里,人生就是要拥有自己的房子,自己的公司,自己的车子,什么都要是“自己的”。然而,自己的房子使得房价处处攀升,房地产商人有利可图;自己的车子使得马路上车水马龙,很多城市出门开车反而是最慢的选择。我们拼命去争取自己的东西,还要花很大精力保护自己的财产、保护人身安全,每一个人都疲惫不堪,这样的生活值得吗?
想起苏轼的一句诗:“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肯定个人利益诚然可以激发奋斗动力,但每个人都要知道,自己的一切都是社会给的,个人的幸福建立在他人的付出之上。让我们在争取“自己的”时候,更要学会如何去分享,因为,不但信息的流通可以创造价值,心灵天地变宽广即是幸福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