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樟柯、 约翰·特拉沃尔塔 和 张蔷,这几个看起来并没有什么联系的名字,如果非要说有点什么联系的话,那大概是迪斯科吧。
在我印象里, 迪斯科,有一种神奇的魔力。
贾樟柯
没有经历过80年代的我,对于那时候风靡的迪斯科的记忆除了小时候工厂俱乐部里面颇有年代感的舞蹈配乐,最直接的印象大概来自于贾樟柯了。第一次看贾樟柯的《站台》,电影给我最深记忆的一个片段就是张军从广东回来,拎着一个录音机,一群人在小巷子里围着,然后收音机里响起一首迪斯科歌曲,“呼、哈、呼、哈……” 画面一转,一群人在一个乌漆麻黑的破屋子里随着音乐疯狂地乱扭,从屋子这头跳到那头,再从那头扭到这头,动作虽然难看,扭得却格外开心。
哦,这大概是80年代快乐的迪斯科青年们。后来我知道那首迪斯科歌曲是粤语版的《成吉思汗》,林子祥唱的,原唱是德国的迪斯科组合就叫成吉思汗,还有一个歌手张蝶也唱过,那个版本唱的颇有现在的神曲风范。电影里后来,张军失恋,在女朋友家门外一边搬砖头一边又唱起这首歌,“成,成,成吉思汗,不知道有多少美丽的少女们,都想嫁给他呀……”那场面好笑又心酸。因为贾樟柯,我对这首歌始终印象深刻。
除了港台流行金曲,贾樟柯真的是一个热爱迪斯科的好青年,他的电影里的人物经常在蹦迪。最近上映的《山河故人》里面,第一段故事里就有在昏暗的迪厅蹦迪的场景,开头和结尾贾用了一首英国组合宠物店男孩的《go west》,虽然这个组合大概属于新浪潮合成器舞曲,但其实这首歌的原唱也是70年代美国的一个流行迪斯科组合Village People,这首go west在70年代其实是宣传同性恋运动的,到90年代宠物店男孩的MV里就有了嘲讽当时的苏联解体,号召大家来吧到我们美好的资本主义世界来吧的含义,《山河故人》里反复地用这首歌,大概也是借用了么一层含义。
在我的印象里,70年代的迪斯科虽然节奏简单,有点俗气,但听起来总是那么没心没肺的,仿佛有什么烦恼,蹦个迪就好了。
贾科长的才气已然不如从前,《山河故人》的故事里不知道哪里总是透着一股别扭,越来越多的人批评他符号卖弄的太过,不幸的是迪斯科正好他喜欢卖弄的一种。
不过电影结尾,2025年的赵涛再一次雪中独舞,响起起这首《go west》时,还是让电影院里的我有一丝悲伤。这种悲伤,就像当时看《站台》,张军一边搬砖头一边唱《成吉思汗》的时候一样。
约翰·特拉沃尔塔
说起迪斯科在70年代的风靡,就不能不说约翰·特拉沃尔塔的《周末夜狂热》。
约翰·特拉沃尔塔,这个名字翻译过来拗口的演员,在他成为昆汀《低俗小说》中和乌玛瑟曼跳扭扭舞的那个经典杀手形象之前,他还没发胖,拥有着让人惊艳的苗条身材和舞姿,当然还有棱角分明的脸。1978年,他主演的《周末夜狂热》掀起了全世界范围的迪斯科热潮。
《周末夜狂热》的开头,踩着经典迪斯科组合Bee Gees的歌曲Stayin' Alive的鼓点,约翰·特拉沃尔塔扮演的迪斯科少年,穿着红衬衣、喇叭裤和一双红皮鞋,拎着油漆桶,大摇大摆地走在纽约布鲁克林的大街上。他这一走,让迪斯科和Bee Gees风靡全球。
电影里,穿着白西装热舞的约翰·特拉沃尔塔成为迪斯科的经典形象,不过就好像后来迪斯科不再流行一样,约翰·特拉沃尔塔也沉寂了很久,直到昆汀的《低俗小说》,他又跳了一段舞,才又被更多的人所知晓。不过,那个迪斯科舞王,也大概永远留在多姿多彩的七十年代。
张蔷
70年代风靡的迪斯科,在80年代传入中国,那时候候据说大街小巷流行的都是迪斯科舞曲,喇叭裤,爆炸头。
张蔷,是当时的“迪斯科女皇”,她创造了唱片销量神话,被美国时代评为“全球最受欢迎的女歌手”,她的歌风靡大街小巷。当然这些我都没经历过,只能听说。
大概去年的时候她又出了一张专辑,和新裤子乐队合作的,主打的就是八十年代复古迪斯科范。她的歌声神奇的像是自带电音,依旧好像是从八十年代那种大块头的录音机里传出来的。后来她和新裤子乐队去了那年草莓音乐节,底下一群人嗨的不行,好像80年代的迪斯科青年又回来了。
迪斯科这种音乐形式早就不再流行了,如今再提,也只能是复古元素而已。80年代的迪斯科也早已成为一种文化符号,封存在贾樟柯的电影里,一代人的记忆里,偶尔拿出来怀念一下。现在,对于迪斯科继承的最好的,大概是广场舞大妈们了,因为有了他们,迪斯科能够继续在每个城市夜晚的广场大音量地响起,发扬光大。
不过大概任何一个年代的人,都是需要“迪斯科”的,不再是一种固定的音乐形式,也许变成了新浪潮、合成器舞曲、House、Techno,甚至是小苹果之类的,管他什么风格,大概只是一种快乐的,没心没肺的的“迪斯科”而已。
就像我对迪斯科的印象,节奏简单,有点俗气,但听起来总是那么没心没肺的,仿佛有什么烦恼,蹦个迪就好了。
就像,80年代那些迷茫,又快乐的迪斯科青年。
嘿,Let's danc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