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在朋友中回避自己在读博士研究生的话题,因为一直以来没阅读很多的东西,对自己专业涉猎不多,研究不深,总是担心自己上不了台面。这与我研究生阶段读了某专业后感觉相同,唯恐自己掌握得不透,忌惮与别人做深入的交流。
只是,不能老是这样回避。这样,就做实了一只鸵鸟,将头埋入沙土了事。人,总要成长起来,学会去担当,学会去面对,学会去身体力行。
想要去学,努力去学,学会阐释,学会著述,学会实行,这是我研习阳明心学所得出的治学步骤。所学知识在自己的炼丹炉中反复烧制,倘若有些许能运用到实践中便是学者(我辈称学人更妥?)的贡献了,因此,著述立说还是要讲求一个贡献,对社会,对他人的贡献。阳明心学看似纯哲学话题,实际上解决了很多人的人生大问题。我的所悟,也就是要治学,先诚意正心。心正意诚,既然可以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更不用说治学之事了。
治学,本身也是格物致知的功夫,但治学作为一项活动,要有所成,也得从诚意正心上下功夫。《大学》讲格物致知,诚意正心(将事物的原理一一推究明白,然后才会拥有渊博的知识,彻底了解事物。拥有渊博的知识,彻底了解事物,然后意念才会诚实。意念诚实,内心才会端正而无邪念),是将它们作为修身的前提,但是,修身本身也是高度抽象的,道德修养,其实是外在表象,是从道德伦理的监督来说的。诚意正心了,不光在道德伦理角度可以推出身修的结论来,而且可以涵盖至做什么事,都有了良好的基础,即齐家治国平天下都无往而不利。
因此,只有内心端正,然后才能提高自身的学术涵养,才能至真至纯地投入到治学当中去,才能有所作为,有所贡献。
诚意正心讲求的是专注的精神力量,讲究一以贯之的学术态度。在治学中,目的明确,惟精惟一,方能深入细致甚至忘我地投入到阅读思考和研究中去,或者对存在的问题进行深刻地洞察和敏锐地挖掘,进行理论的抽象,或者对原因进行苦苦地探求,直至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案或者对策。
诚意正心要求为贡献而学术,不是为了学术而学术。学术在于创新,为社会贡献自己的知识。不是为发表论文而学术,制造一些反复咀嚼没有营养,没有创新点的垃圾文字,不是单纯为稻梁谋,不是为了这个基金那个奖项,不是为了学术地位不择手段,在荣誉证书面前趋之若鹜。
诚意正心是要学人听从自己内心的想法,诚实其意。治学不是心里想一套,口中说一套。诚意正心要求表里如一,我手写我心。所描述的是我的真实体验,所说明的是我的真实内容,所议论的是我内心的真实想法,而不是权宜之计,或者谎话连篇。
因此,治学先治心,做到了治心,才能说服自己愉快地去治学,才能让自己沉浸到知识中去认真地治学,才能以负责的态度对待自己的学术产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