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理芒格是一个特别爱学习,爱读书的一位智慧老人,而且还是一个德行和才能兼备的智者。即使到了他的晚年,他都没有停止过学习新事物,他还有一个特点是,他的学习不是专注于某一个领域,而是学习了非常多个学科。
这本书中很强调掌握跨学科技能和多元思维的重要性,虽然说这本书把掌握跨学科技能和多元思维分在了两个不同的地方进行论述,但这两者是绝对密不可分的。只有掌握了多个跨学科技能,才能具备多元思维的能力,而具有多元思维的能力,又能反过来促进更好的学习并掌握新学科的知识,达到一个复利的效果。
历史上包括现代都出现过很多伟大的人物,他们最终取得伟大成就的,并不一定是他最早从事或最早开始学习的领域,有的人可能是半路出家,有的人可能在处理相关事务的时候,发现自己有极大的天赋。
我以前在学校里会经常去听一些牛人的讲座,就发现他们中很多人,最后做出科研成果的往往不是他们最早专研的领域,很多人在他们的学习生涯中,转换了多个专业,从事过多个领域的研究。
比如我们公司的一位教授,他的本科,硕士和博士,也都是学的不同的专业,但也正是因为,他掌握了这些不同学科的知识,当他把这些融会贯通的使用起来时,他能想到别人不知道的点,后来开发出了独创的专利技术,也因为这项独创的技术,他成了第一位受邀在某个国际组学大会上做会议报告的华人。
更好玩的一点就是,这个大会是针对医学的,参会的都是医学界的大咖,而他的研究领域是农学,一群医学界的大咖,在国际医学会议上听农学教授做报告。这也说明了一点,厉害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点,他们的学习心态是很开放的,愿意接受其他跨领域的新东西。
掌握多项跨学科技能,是需要花费大量时间的。查理芒格就是通过自学,掌握了很多重要学科的重要理论,他非常喜欢看书,身边会随时带着书,只要有时间他就会看书,只要有书,他也就从来不会觉得浪费时间,比如说坐飞机等飞机或者是约会等人时,都在看书。而绝大部分人都做不到这一点,但也正是很多人做不到的这一点,对全局起着关键性的作用。
多元思维模型在很多不同书本中被反复提及,大家也都知道它的重要性,也非常希望自己能有多元思维的能力,但是却忽略了,它是建立在我们已经掌握了很多学科重要理论的基础上产生的,只有对一个学科非常熟悉的情况下,我们才能很好的利用这个学科里面的重要理论建立该学科的思考模型,也就要对这个学科进行大量的学习。想要拥有多元思维就要对多个学科发起高强度的猛烈学习。
那掌握了这么多不同学科的知识,有了这些思维模型,有什么用呢,书中提到的lollapalooza 效应,指的就是在多种因素共同的作用下,产生的一个爆发式效应,我们所学的多学科知识和多元思维,就是产生这个效应的多种因素。
可能在学习积累的过程中,我们会有一种漫长,而又看不到结果的状态,这就是一个积累量变的过程,在量变达到一定的程度,产生质变发挥出lollapalooza 效应后,我们才能看到它的威力,在这之前很可能看不到正向反馈的结果,可往往就是这个量变的过程,很多人不能很好的坚持下来。
但如果知道这个过程的重要性,我们可以针对这个看不到结果的过程给自己设置一个激励机制,不能坚持很多是因为时间太长,短期内收不到正向反馈,也就容易放弃,但如果在这个环节呢,给自己人为的设定一些好的反馈,看到我们正在学习的内容发挥出了一定效果,也就有动力坚持做下去。
这也是为什么要强调把看的书运用起来的重要性,当我们看到书中学习的内容在生活和工作中运用起来,我们自然就有动力,看更多的书,学习更多的新内容,产生新的运用,如此不断的良性循环。
当经过学习之后,每提升一层认知,下一阶段的学习就会更容易,也会产生更大的效用,因为是建立在我们进步的基础上,再进步,这也就是大家经常说的人类第八类奇迹:复利的魔力。
lollapalooza 效应,和巴甫洛夫联想有时可以看成是并列,也可以看成是递进的关系。我觉得它更像是一种递进的关系,当我们做的事情,学习到的东西产生了产生lollapalooza 效应后,让越来越多的人知道,反复留下印象,最后产生巴甫洛夫联想。
比如可口可乐的风靡和畅销,德芙巧克力的丝滑,oppo的充电五分钟通话两小时,这些都能引起我们的条件反射,一想到这些特点,就会和他们的产品联系起来,这些成功的例子在我们现在看来很自然,但是为了营造出这种巴甫洛夫联想的效果,前期做的努力也是非常巨大的。
可以不妨再逆向思考一下,如果我们想要达到巴甫洛夫联想,让别人接触到某些特点,就联想到我们,应该怎么做呢?
找到自己的终极目标,逆向推导出我们要完成的几件最重要的事,找到做成这几件事情需要掌握的重要学科的重要理论,通过不断坚持的学习,积累量变,在这过程中,给自己一些正向反馈,激励自己能坚持学下去。然后运用学习到的多个学科理论,建立起自己的多元思维模型,产生lollapalooza 效应,达到巴甫洛夫联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