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大学的时候,我读过一百二十回本的《水浒传》。但当时对我而言,一半是慕名“四大名著”之一里的梁山好汉,一半也有为读经典而读经典的意味。前三十几回还算精彩,越往后,一直到一百二十回结尾,就越觉得拖沓和雷同。强迫自己看完,不禁又为不能领会它的妙处而有些遗憾。读书会的活动主题确定后,我在网上买了台湾三联书局出版的,由金圣叹评的七十回本竖版繁体字《水浒传》,想重新检验一下阅历增加后的自己能不能多些收获。
遗憾的是,它仍然没有带给我更愉快的阅读体验。每一章回的题目都很精彩,如“花和尚倒拔垂杨柳,豹子头误入白虎堂”、“朱贵水亭施号箭,林冲雪夜上梁山”、“梁山泊义士尊晁盖,郓城县月夜走刘唐”……不禁让人好奇梁山义士的壮举。但是《水浒传》给我的第一个印象,便是章回题目比内容精彩,每一章回末的伏笔比后续吸引人。第十五回“吴用智取生辰纲”里,杨志失了生辰纲眼看就要悲壮地跳崖,正让人忧心他的性命,没想到下一回一个轻松的转念又不跳了,突兀的转变让人有些不习惯。就好像被吊足了胃口后,端上来的饭菜却并没有想象中可口。
当然,对行文风格的评价也许见仁见智,让我觉得更不欣赏的,是《水浒传》中的人物虽然高大鲜明却并不那么生动。这倒不是说好汉们完美无瑕得不真实,相反,他们常常是勇气有余智慧不足,路见小不平都会大动干戈。行侠仗义固然令人心生痛快,但是他们对于“义”的理解有时候似是而非、非常矛盾,一百单八将之一的女中豪杰孙二娘便是一例。孙二娘开店,来往富商一律用蒙汗药蒙翻后做人肉包子。这样的“前科”,便给她后来的行侠仗义打了折扣。鲁智深也是一面三拳打死恶霸镇关西,一面又在被迫出家时欺负寺庙里的和尚,甚至火烧瓦罐寺。
也当然,爱冲动的好汉们偶尔行为上有些偏差也可不必一味苛求。在我看来《水浒传》最大的硬伤,是它重表面的义而少实际的情。可以让人大呼畅快,却并不能触动人心带来感动。唯一让我感动的悲情英雄就只有林冲了。那个忍气吞声失去一切,刺配沧州之前非要写休书还妻子自由的林冲;那个总对企图至他于死地的人怀有善意和幻想的林冲;那个雪夜孤独看守天王堂,因为买酒侥幸躲过坍塌又面对草料场的大火终于看透一切,最终被逼上梁山的林冲,让人觉得可怜可敬,可悲可叹。其余的人,多半一番打打杀杀后已经记不清。
刀尔登在他的书里提及过:“鲁迅曾说中国社会有“水浒”气。第一便是爱幻想,受累或受气之余,花几文钱,听说书先生口若悬河,什么武松打虎,李逵杀人,神飞意驰半个时辰,施施然而归,晚饭也合口些。”在我看来,个中原因,当然可以像刀尔登说的那样,幻想自己做好汉。还有一点,便是可以在受委屈的时候幻想好汉为自己出口恶气。总觉得那样一群武功高强行侠仗义的好汉,路见不平伸张正义,仿佛大仁大义解民倒悬的英雄。可是再强悍的英雄,在小说里还是接受了招安的命运。看来,英雄也有无力时。与其对英雄期望过高,不如相信自己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