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子曰:”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
【章旨】: 本章是孔子感叹礼崩乐坏,认非为是,大道不行。
【语译】:孔子说:“按照礼节去侍奉君主,别人却认为这是在讨好君主哩。”
【释义】:
孔安国批注说:”时,事君者多无礼,故以有礼者为谄也。“这是讲鲁国当时的状况,臣子事奉国君都傲慢无礼。当时的鲁国是君弱臣强,三家专权,三家没有把国君放在眼里,对国君很傲慢,没有礼。而且三家还常常违越礼仪,用天子的礼乐,这是孔子非常痛斥的。”八佾第三“前面就讲到,”八佾舞于庭,是可忍,孰不可忍“,”三家者以雍彻“,用天子的礼乐来做祭祀,这都是严重的违礼行为。三家带头,结果全国百姓一看,大家都这么做,都跟着违礼了。所谓积非成是,不对的大家都在做,做到最后好像不对的都变成对了,反过来再看对的,大家都觉得不对了。所以,”事君尽礼“,对国君要尽礼、要恭敬,这本身是对的,反倒别人认为是谄媚,巴结国君,这就不合礼。这是什么?大家积非成是了。可是孔子坚持正道,他还是”事君尽礼“。
《朱子集注》引程子的话说:”圣人事君尽礼,当时以为谄。若他人言之,必曰我事君尽礼,小人以为谄,而孔子之言止于如此。圣人道大德宏,此亦可见。“圣人是指孔子,事君以礼,对君王非常恭敬,别人反倒讥笑他,说他是谄媚。但孔子没有管别人怎么说,自己还是事君尽礼。孔子讲话非常温和,如果别人是孔子,听见这个话,一定会说:”我事君尽礼,只有小人会以为我在谄媚。“一开口就对别人批评,把自己捧高。但是孔子是怎么说的?”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他没有说小人以为谄,也没有说我事君尽礼,这就说明圣人”道大德宏“,道德之高尚,他为人温、良、恭、俭、让,谦虚温和。圣人的道德,表现出来的必定是质直柔和。质是他的心地正直,虽然别人都不事君尽礼,可是他还是事君尽礼,不受别人的影响,他行的是正道,心地正直。别人不这么做,他也不会去攻击,狠狠地批评别人,没有,他很柔和,只是把正道说出来,把这现象说出来,让你自己去思考。这是我们应该学习的。
我们学习经典要受持经典,受是受持,就是领纳于心,就是真正能领会圣人所言之义以及言语背后所体现的圣人的心性、德行而得受用。持就是行持,领纳于心以后,还要照理去行,这叫做受持。
所以通过上面的注解解读,我们首先可以学习到要如孔子一样坚持正道,惟义是从。事君尽礼,为臣之本分也。就算他人皆非,我不非。是道则进,非道则退。人必须有自己正确而坚定的立场和原则。莫要人云亦云,随波逐流。
但在现实人生中其实要做到很不容易。真正能坚守原则的人少,被流俗时弊裹挟的人多。为什么呢?阳明先生说:“世之所以因循苟且,随俗习非,而卒归于污下者,凡以志之弗立也。”阳明先生说世间之人之所以沿袭旧习,敷衍应付,跟随流俗,习得不好的习气毛病,而变成道德低下之人,是因为没有立志,没有志于道,志于圣贤的方向。所以对自己毫无要求,迷失于物欲流俗、伪学时弊。《道德经》中讲,“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圣人生命的意义不在于这些五色、五音、五味、驰骋畋猎、难得之货,所以他们不会被流俗裹挟,不会被权威要挟。即孟子讲的“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唯有圣人、君子、大丈夫方能如此。然,人本来具足大丈夫、君子乃至圣贤之性德,只是不自信,不立志,不下功夫,不去为也。
孟子鼓励梁惠王要行王道,保民而王。梁惠王有点怀疑。孟子说:“挟太山以超北海,语人曰:‘我不能。’是诚不能也。为长者折枝,语人曰:‘我不能。’是不为也,非不能也。故王之不王,非挟太山以超北海之类也;王之不王,是折枝之类也。”孟子说:“要挟持着泰山去跨过北海,告诉别人说:‘我不能做到。’这的确是没有能力。替年纪大的人折枝,告诉别人说:‘我不能做到。’这是不肯去做,并非不会做。所以大王没有实行王道,不是挟持着泰山跨越北海的那一类;大王没有推行王道,是不肯为老人折枝这一类。”
所以,我们没有坚守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没有做到五伦十义,孝顺父母,敬爱师长,事君尽礼,不是不能,是不为。为什么不为,被这些五色、五味、五音等世间名利物欲遮蔽了,裹挟了。或者被贫穷困苦磨难吓住了,打败了。总之,我们失去了自己本自具足的智仁勇而变得没有方向,没有原则,没有操守。如此才会人云亦云,随波逐流,媚于流俗。而当我们真的知道,坚守仁道就像给老人折枝一样,只要我们愿意,愿意放下自己的私欲杂念,愿意相信我们的心可以和圣贤一样,愿意立志,志于圣贤,那么我们就会以圣人君子的标准要求自己,从而变得有方向,有正气,有力量。于是便如孔子说的“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仁德远吗?只要我坚定的想要为仁,仁就在了。
所以,回到这章,当大家都在为了个人私利而破坏君臣之礼时,圣人、君子就会坚守仁德,坚守君臣之道。“我欲仁,斯仁至矣。”只有圣人能这样做吗,不是,我们都可以,只要放下私利,放下贪婪。但是为什么没有,因为没有去做。因为放不下这些自私自利,流俗裹挟。
其次,通过朱熹朱夫子的解读,我们可以学习孔老夫子的温良恭俭让。圣人看到了世人不好的行为,但是不会厌恶抨击或者自我抬高。而是非常柔和的点出这个现象,引起大家反思,希望大家改变而已。
这是何等的仁慈、包容,何等的谦卑、朴实,何等的智慧、清净。而我们平时在生活中遇到这样的情况,常常会进入愤愤不平、愤世嫉俗的状态。过度的陷入好恶的评判中,甚至还有指责、抨击。无法容人之过。又或者进入另一个极端,懦弱怕事,不敢表明自己的立场,或者压根不明是非,没有自己的立场。所以我们既要容人之过,又不能顺人之非。用清净之心看清世间的是非纷扰;用慈悲之心融化人心的刚强难调;用平等之心守护众生的至善本心。
“事君尽礼,人以为谄也。”但我心依旧,惟义是从。这是我对自己生命的交代。无论何时都要守住初心,如夜明珠一样璀璨的良知、真心、天性。这才是真正的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