颐 和 园 及 北 海 览 胜
王晓丹
颐和园真正是一块精湛的园林艺术瑰宝。
长廊秀美,蜿蜒曲折,剔透玲珑。翘檐、红柱和万字格的凳座处处竞相一致。仅隔几十米就有一处亭阁供游人休憩。与亭阁相连的走廊有的笔直,具有强烈的透视感;有的蜿蜒,缦缦伸展,既曲柔又秀美。数不清的亭阁把数不清的回廊连成了长廊,笔直的刚正,蜿蜒的柔美,一直延伸数公里远,好似一根美丽的绣带轻柔地系在颐和园这块美玉上。
走在亭里廊内,那些横梁上的题词深深地吸引了我。每个亭阁都有为其命名的题词刻在檐下的匾额上,每字都上了金,字迹笔锋犀利而饱满,间架端庄而刚劲。题词的立意优雅而深邃,落款钤印的是清慈禧的玉玺。遂想到进公园大门横额上“颐和园”那三个大字,无疑都是老佛爷的手笔了[注:经查,颐和园题词为贵州进士印江人严寅亮所书。时任清宗室教习兼国子监南雪斋长。]。亭阁和回廊的横梁和檐枋上全是色彩艳丽的山水、花卉、飞禽和走兽的图案,相隔不远就有一幅具有古代历史故事情节的图画,而亭阁里的绘画尤为大型壮观。人们可以一路行走一路欣赏,为游览增添了无穷的情趣。我想,这些绘画也可算是颐和园中无数奇珍异宝中别致的佳品吧。
颐和园里的宫殿和花园等建筑是清西太后慈禧起居之处,由于建成于清末,已揉有了一定的现代建筑技艺,规模虽小,却比之故宫华丽、堂皇,也格外新颖、舒适得多。从各方面看,都体现了建设者为之倾注的智慧和心血。
方圆近千公顷的昆明湖可以说是颐和园之魂。这一泓挪用帝国海军购炮舰的银两开掘的湖泊,在阳光的映照下地逼目耀眼,波光闪烁。湖堤逶迤,由巨石砌成。堤边是一米高的石栏。栏柱、栏墙雕刻精细,数公里长的距离尽相一致。漫步湖畔,傍依石栏,观望烟波浩淼的湖水,听长廊侧后面山岚吹林木摇摆的沙沙声,叫人倍感心旷神怡,宠辱皆忘。
长廊一侧的山上绿树成荫,古木参天,簇拥着佛香阁的楼台和回廊。佛香阁构筑在数十米高的石台上,两侧的斜廊供人上下。来到楼台的最高处举目远眺,颐和园的近景远影尽收眼底。银色的湖水,绿色的荷花和林阴,以及洁白的石舫、十七孔桥和玉带桥全罩在浩淼的氤氲之中。自己居高临下,想到昔日这帝王和嫔妃们嬉戏游玩之地竟然也留下了我的足迹,一种超然飘洒的感觉油然而生,禁不住怡然自得起来。真是,人民智慧的结晶,人民劳动的成果又返还给人民了,这也是一种历史的必然。
依水傍岸的石舫是十八世纪初级火轮的造型,十分逼真。面临波澜起伏的昆明湖,衬印秀美的长廊,迎着习习拂面的微风,站立船头,一种优雅的古风在心中安然滋长。此时此景,谁不兴致勃勃趣味盎然呢?
修长的十七孔桥和穹隆高起的玉带桥跨在粼粼水泽之间,曲线优美,色泽清丽。使人看了就想起唐代诗人杜牧那“长桥卧波未云何龙,复道行空不霁何虹”的诗句来。
颐和园的美景叫人数不尽,赞不绝,真不愧是一件完美无缺的艺术珍品。
北海,几百公顷的水域环绕着绿树簇拥着琼岛。著名白塔就坐落在山顶,老远就能看到它那细颈花露水瓶似的典型藏佛塔的别致造型,那圆润柔和的线条配着洁白的颜色,显示出它那人世间万物不能比拟的高贵风韵。下面有碧树翠叶衬托,上方是蓝天辉映,四周是清涟回绕,构成了人类艺术与大自然风貌融合的和谐美。
琼岛三面环水,一面通陆,实为一半岛。从正面进入,以列红柱碧瓦的牌坊耸立在人们的眼前。牌坊上雕凿的虬龙盘蜒,怪兽狰狞,更有瑞云缭绕,栩栩如生。正中嵌一块横匾,曰“碧云”,行书字体,笔锋苍劲雄浑,刚健豪放。踱过一排白石雕栏的拱桥便可拾级登上琼岛了。
并列几座拱桥的下面是翠颜欲滴的荷花池。池宽花稠,远望似一幅绿毛绒绒的地毯。粉红的荷花及荷花箭星星点点地缀在池中,风吹荷叶摇动,花儿时隐时现,就像一颗颗桃红的宝石在绿地毯上熠熠闪光。荷叶在池中密密实实,在阳光下绿得翠绿得鲜,一阵风吹过,荷叶顺势倒向一边,一张张的亮出了叶的背面,整个池子就在一刹那间由翠绿变成了粉绿,风势一停荷叶由簌地翻了回来,池子的色彩又是一闪。啊,就像建国门大街上那变幻不定,色光斑斓的巨幅电子广告牌一样,美得使人倾心感佩,流连忘返。这一切再添上习习微风送来的荷花香,清幽淡雅,真叫人如痴如醉,不忍挪步前行。
从“碧云”牌坊下走过,上了几级台阶,穿过一幢殿堂来到一处宽敞的庭院,正中一列牌坊曰“凝翠”,同台阶下的“碧云”遥遥相对,大小、规模竟相一致,正好一对。我环顾四周景致,只觉得完全置身在绿色的烟云里。头上,参天的古松怪柏虬枝交错,苍叶簇坠,遮天蔽日,连透下来的阳光都是绿的,无怪乎此处名“凝翠”了。也不知是先有此景才立的牌坊,还是有了牌坊而根据匾额上题词的立意来配造的景。返身向下俯望,那满园的绿水碧荷正照应了下面那列牌坊上的“碧云”。
“碧云”、“凝翠”,这一对姊妹坊,名副其实。顾名可思意,顾名可知景也。
庭院后面有两座古亭,亭中各立一块碑。柔秀的楷书碑文镌刻其上。左一块是汉文,右一块是满、蒙文。文中叙说的是建园的背景、时间、规模等等。细看落款才知出于清帝乾隆之手,难怪笔锋和行文非同一般。联系这位爷在紫禁城那些举目即见的题词和俯首可拾的诗篇,可见该老兄真还不愧是中国历史上一位才华横溢的圣明天子了。
绕过亭子开始上山,有大青砖砌就的阶坎可拾级而登。两侧林木迷蒙,竹簧茂盛,时常遮盖山路。曲径可通山顶,有规模不大的寺院建筑坐落。穿过寺院是半截女儿墙围成的平台。平台有两层,上层由巨型白石墩砌成,有雕花石栏围绕,正中就是京都藏传佛教著名的白塔了。
白塔高数丈,下方正在修缮。塔身应是砖石砌就,有铁件相扣,外层着白色的材料抹面。绕塔一周,仰望这尊别致而雄伟的建筑,只觉得那印象中的白色花露水瓶骤然间变成了雪白的大天鹅,正卧在茵茵的湖中小渚上,伸长了它那曲线优美的颈项向着蓝天引吭高歌咯。
塔的基座有数排小佛像,由于正在修缮不能近观。塔身,下小腰大浑圆柔润,顶部呈椎形柱体与塔身相连。塔巅是一朝天的铜盘,盘中一尊金佛像盘腿而坐。金佛面部丰腴,双目暗阖,樱唇翕合,笑颜微露,一臂立掌胸前,一臂收靠身侧,前臂向上稍张,手掌向天微微展开,姿态十分的优美。像是在向上苍求圣赐福于人间,又像是在指引人间受福者灵升西天。其脑后的祥云是由铜条组编成的桃形扇屏,像一团烈焰在半空中熊熊燃烧。这就是远看时认作的“花露水瓶”的盖子了。事后得知,此盘叫“铜盘接露”,是我国雕塑艺术的瑰宝。相传十七世纪西藏喇嘛进京朝觐大清皇帝,用进贡的白银依藏传佛教的建筑特点建成此塔。历时数百年,乾坤斗转,故物依然,够人一饱眼福,妙哉 ! (此文初拟于1981年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