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周朋友邀请我们一家去她儿子的学校参加学校举办的外语节活动。她的孩子经过班级初选,年级复选拿到了代表年级登上学校大舞台的机会。为了这五分钟的英文演讲,他已经准备了一个月,每天反复练习。孩子早已把演讲内容背得滚瓜烂熟,亲自培训孩子的妈妈更是心有成竹。
我们一直陪他候台,一直到上台前我的这位朋友一直在絮絮叨叨:哪一句的尾巴语气要上翘、哪一句的中间要放慢速度、动作要自然……应该是在强调重点来着,想着最后一刻敲敲黑板,孩子应该会记得更牢。但我却发现孩子本来是自信满满、意气风发地候台,简直跃跃欲试,但经过我朋友的一顿叮咛之后,孩子眼里的光亮却慢慢消散了,开始有点烦躁。等到他上台时,妈妈给了他一个加油的手势,拍拍他的背说:“去吧!你一定行的!”但走上舞台的孩子却露出了胆怯神情,回头看了她妈妈好几次。最终的结果是舞台表现还没有平时的练习表现好。可能确实是站在这样的舞台上容易紧张,没发挥好。但我在这个过程中却感同身受了沉重的压力,我想这个结果应该还包含了别的原因。但我却琢磨不透是什么。直到遇见了一本书。
书上说到为什么旁人的支持会增加压力呢?为什么家人的支持会加剧压力感呢?进化论为我们做出了近一步的解释:这与我们需要被接纳和害怕被抛弃的想法有关。
我们家长很多时候太注重每件事情的结果,或者表达不当,让孩子感觉到只有自己成功自己才是有价值的,父母才是爱自己的。这样的意识下,家人的支持鼓励会使孩子过多关注自己是否正确行事,其他人会如何评价自己,这样,他就没有精力关注自己应该做什么或者思考什么了。
就这样,10岁的孩子就可能搞砸他的表演。他敏锐地意识到,他的父母正在看着他,他很想知道他们对他的评价如何。这种增强的自我聚焦打乱了他演练了无数次、几乎自动化的行为技巧,导致他的过程记忆出现了功能紊乱。老虎伍兹和厄尼·艾尔斯在总统杯终极决赛中也有相同感受:支持通常会让人面临的压力加剧,致使行为人在技术性的任务中表现得很糟糕。
疑惑来了——那难道不支持了吗?有没有积极的支持方式呢?有!
当你在意的人要完成一个任务时,有一种方法有助于你帮他把压力降到最小。那就是明确告诉他,你永远支持他,无论这个活动或者比赛的结果如何。也就是说,不管他是赢还是输,都不会影响你对他们的看法,某个活动或者比赛并不能说明一切。
如果在这种时候,你能够让他觉得,不管他怎么做都会得到你的全力支持,那么他承受的压力就会变小,也更有可能展现最佳的自我。更重要的是,此时的高压情境很有可能成为加强这种亲密关系的机会。
罗纳德·波德尔博士是一名成功的精神病科医生,他非常自信。他这样说道:“我当年参加高尔夫球赛时,我父亲经常去看;当我努力学习准备考试时,他也经常陪着我。他总是说‘不管你考第一还是倒数第一,你都是我的儿子’。”作为家长,这是我们应该有的态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