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捧读了名著-----《傅雷家书》。《傅雷家书》是我国著名翻译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傅雷和他的夫人朱梅馥在1954年到1966年写给儿子傅聪、傅敏的家信摘编。傅雷以自己的人生经验,从学习、工作、理财、婚恋等方面教育儿子如何学习艺术、如何做人、如何对待生活,并给出了良师益友般的意见和建议。因此傅雷夫妇也成为是中国父母的典范。金庸先生评论《傅雷家书》说:“傅雷先生的家书,是一位中国君子教他的孩子如何做一个真正的中国君子。”这句评语很中肯,因为它一语道破了傅雷教育儿子的基本精神。
傅雷夫妇用一封封家书教会儿子做人处事的道理。在这 一封封的家信里,无不流露出父母对儿子的拳拳爱意与殷切期望。它承载的是一段段岁月的温暖与厚重,传递的是人间至情 。处处饱含着傅雷一家对艺术、对国家的热爱之情。
读完《傅雷家书》 ,我觉得可以用一个词概括他,那就是------严父良师。主要体现在这两方面:
一、作为父亲,对儿子成长教育严格要求。
一封封家书我们读出了傅雷对儿子的严格要求和教会儿子做人处事的道理 :
“老想到五三年正月的事,我良心上的责备简直消释不了。孩子,我虐待了你,我永远对不起你,我永远补赎不了这种罪过!这些念头整整一天没离开过我的头脑,只是不敢向妈妈说。人生做错了一件事,良心就永久不得安宁!真的,巴尔扎克说得好:有些罪过只能补赎,不能洗刷!”
“昨夜一上床,又把你的童年温了一遍。可怜的孩子,怎么你的童年会跟我的那么相似呢?我也知道你从小受的挫折对于你今日的成就并非没有帮助;但我做爸爸的总是犯了很多很重大的错误。自问一生对朋友对社会没有做什么对不起的事,就是在家里,对你和你妈妈做了不少有亏良心的事,这些都是近一年中常常想到的,不过这几天特别在脑海中盘旋不去,像噩梦一般。可怜过了四十五岁,父性才真正觉醒!”
傅雷是由寡母带大,母亲对他的管教非常严格。傅雷在教育自己的两个儿子也是严格到苛刻的地步,不过在儿子傅聪即将出国时想到自己虐待了他,因而说了这段话。一番肺腑之言,让人感受到他的悔恨。能对自己的不该直言不讳并毫不掩饰地说出来,作为一个父亲实属难得!
“.第一做人,第二做艺术家,第三做音乐家。”
这是儿子傅聪在1954年出国留学临行时,傅雷唯一的叮嘱。帮儿子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我想,不管孩子将来从事什么职业,能有多大成就,好好做人是许多父母对子女唯一的要求。做事之前先学会做人,只有拥有了健全的人格,孩子才可能在人生路上走得更远。
“你素来都有两个习惯:一是到别人家里,进了屋子,脱了大衣,却留着丝围巾,而且常常把手插在上衣口袋里,或是裤袋里。这两件都不合西洋礼貌。围巾必须和大衣一同脱在衣帽间,不穿大衣时,也要除去围巾。手插在上衣袋比插在裤袋里更无礼貌,切忌切记!对客气的人,或是师长,或是老年人,说话时手要垂直,人要立正。这种规律成了习惯,一辈子都有好处。”
“除非你在北京不与中国人来往,而整天生活在俄国人堆里。——但领导方面究竟如何决定,最好请周广仁或别的比较能参与机密的朋友时时探听,让我们早些知道,早些准备。恩德那里无论如何忙也得写封信去。自己责备自己而没有行动表现,我是最不赞成的。这是做人的基本作风,不仅对某人某事而已,我以前常和你说的,只有事实才能证明你的心意,只有行动才能表明你的心迹。待朋友不能如此马虎。生性并非‘薄情’的人,在行动上做得跟‘薄情'一样,是最冤枉在与人相处上,的,犯不着的。正如一个并不调皮的人耍调皮而结果反吃亏,一个道理。
德伏夏克谱二册收到没有?尽管忙,写信时也得提一提‘来信及谱二册均已收到’,不能光提‘来信都收到’。
一切做人的道理,你心里无不明白,吃亏的是没有事实表现;希望你从今以后,一辈子记住这一点。大小事都要对人家有交代!”
一个年轻人如何做人、如何对待生活的问题。这方面,傅雷教导儿子待人要谦虚,懂得尊重别人,做事要严谨,礼仪要得体。对儿子的才智情操个人修养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人的一生,总是在高潮和低潮中沉浮,唯有庸碌的人,生活才如死水一般。或者要有极高的修养,方能廓然无累,真正的解脱。只要高潮不过分使你紧张,低潮不过分使你颓废,就好了。”,“起起伏伏是生命的常态,有起有落才叫人生。高潮与低潮相交替,恰恰说明你是个在意生活,有目标有追求的人。”
“普通人无法像圣人一般得到超脱,但我们可以控制住自己的情感波动,以平稳的心面对生活中的起起落落。”
“对困难与挑战,抱最高的希望,自信勇敢,不惧困难,怀有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在乐观应对的同时,也要在心理上重视,做好万全准备。”
“成就的大小高低,是不在我们掌握之内的,一半靠人力,一半靠天赋,但只要坚强,就不怕失败,不怕挫折,不怕打击——不管是人事上的,生活上的,技术上的,学术上的——打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