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过程中有哪些常见的问题?
1、看不完 2、记不住 3、不会用
首先,看不完:主要是因为,没毅力和需求不明确
针对于没毅力:
(1)排除干扰。
选择最合适的时间、地点并排除影响你的干扰,让自己集中注意力去享受阅读,如果有人干扰,比如另一半或孩子以及其他人,尽可能的让对方和你同步看书或做事。
(2)按时间表读书。
强迫自己按照计划来阅读,比如:每天必须读完几页书,每周必须读完一本书等,不然不准睡觉。
(3)找到动力。
给自己读书找一些有价值的动力,比如读完这本可以给自己奖励小礼物,又比如把里面的好玩的精髓分享给同伴,从而获得对方的赞美。
针对于需求不明确:
(1)只看对自己有用的部分。
不要一整本书从头到尾看过去,先看自己有帮助或感兴趣的那部分,比如:最近打算要整理笔记本电脑中的资料了,可以找到整理术中的资料整理这章来详细阅读。
(2)找了解你的前辈推荐好书。
比如:最近育儿上有点困惑,我们可以找身边的育儿专家给你推荐相关的书籍。
(3)重新定位自己。
比如SWOT分析自己,找到自己未来的目标和定位,选择适合自己的书。
其次,记不住:主要是因为不会做笔记和未温习笔记两点。
针对于不会做笔记:
(1)画思维导图和简笔画。
三张法:第一张根据作者本身章节来初步做思维导图;第二张根据自己的思维逻辑、习惯、工作需求和知识体系来做;第三张为了记忆用色彩、简笔画、图形和工具来美化思维导图。
(2)麦肯锡笔记法。
养成习惯运用“空-雨-伞”的麦肯锡笔记结构来给书做笔记,最后落成“事实-解释-行动”为每个段落和重点做出理解和行动。
(3)读书笔记PPT。
把读书的重点内容和笔记做成PPT分享给周围的伙伴,当你自己做了PPT之后,无论是书中的重点还是讲解的逻辑结构,你都会熟记于心。
(4)印象笔记APP。
可拍照上传,写心得,还可与电脑同步,关键词搜索。
针对于未温习笔记:
(1)列温习计划。
比如,给自己定期对笔记和思维导图进行温习,对于不懂的或者是理解不到位的地方可以再次翻阅书籍,加深自己的理解。
(2)存为电子档。
比如,笔记本电脑上和Kindle上可以随时拿来翻阅。
(3)为笔记列目录。
比如,将笔记中的知识点编成目录写在一张白纸上,同时在白纸上标上笔记的页码和对应书中的页码,方便翻阅。
(4)每读完同一系列的书,写出他们的共同点。
比如,你读了两本同一类型的书,那将他们中至少3点以上的共性找出来,通过这样的方式能够加强你对相关知识点的强化。
(5)整理美化笔记。
针对写完的读书笔记,利用简笔画、色彩、图形等工具来加强记忆,本身整理的过程就是对知识很好的一种强化方式,何况再加上美化。
最后,不会用:主要的原因是没读透和实践少。
针对于没读透的解决办法:
(1)重复读。
读书百遍,其意自现。在不同的阶段回去读同一本书,会有不同的收获,自己的脑洞也会大开。
(2)画思维导图。
作用上文说的已经足够清楚了。
(3)共读社群APP。
用群众效应来逼迫自己完成计划要读的书,如果不能按时阅读完将会有小小的惩罚,通过组织者、领读者、还有书的作者,三个维度来共同阅读和探讨书中的奥秘。
针对实践少的解决办法:
(1)制作成教案。
往往好的读者也是一个好的培训者,将书中的重点核心内容做成一份随时可以拿来讲的教案,这种势必要对书中的内容进行深入的剖析,从而将应知做到应会。
(2)模拟使用场景。
不断的有意识的去想书中的知识点能够对应哪些日常工作、生活、学习的场景,先要有这种意识,才能够将知识变成行动。
(3)记录实践体验。
当你日常的行为用到了书中的知识点的时候,把这种行为背后的感受和思考记录下来,并且去请教相关行业当中的权威人士,从他们那儿进一步获得知识和认可。
(4)分享内容。
分享才是最好的学习方式,无论你做的好还是不好,分享出来都能获得更大的收获。
(5)制定“5-3-1”行动计划。
将书中的知识聚焦,归纳为几个重点,再次聚焦,最后落实到行动上,哪怕就运用了书中的某一小点,也会有很大的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