总有一些盲目崇古的人。
他们总是声称“过去比现在”好,甚至对自己生活的当下的一切全都不满意,无论他们自己能不能给出充分的、足以让他人信服的理由。
在包括文学在内的诸多艺术领域之内,这种人尤其多。“怀念过去的‘美好时代’”之类的话,是他们总是挂在嘴边的话。尤其是在一部分人表达对当下的一些不良现状和劣质作品的不满的时候。
他们当中的一部分人甚至主张“回到过去”,并以此攻击一切无法认同他们的人。
怀念过去和诞生于过去的时代中的作品,到底是在怀念什么?
很多人都曾经尝试去思考这个问题的答案,却很少有人能够给出大多数人公认的合理答案。
不同的人处于不同的位置,拥有不同的视角,也拥有不同的追求、不同的价值观。让不同的人仅仅从自己的角度去点评一个时代,得到的结果只能是多种多样的。更何况,很多完全局限于自己的狭小认知范围之内的人根本就没有点评一个时代的能力。
在同一个时代里,有的人可能是受益者,有的人可能是受害者,还有的人可能仅仅只是过客。时代的受益者可能会认为时代是光明的,时代的受害者可能会认为时代是黑暗的,大多数的过客则很可能对自己曾经历过的时代完全无感。任何旁观者都不能仅仅从单一的维度来判断他们的感受一定是错的。
随着时代的变迁,原先的某些受益者可能会无法再受益,原先的某些受害者也可能从困境中解脱。因此,某些曾经是受益者的人会对当下感到不满。这样的人所怀念的大多不是过去的时代本身,而是他们曾经拥有的受益者身份以及他们在过去的时代中获得的利益。同样的道理也适用于那些在自己年轻时虚度时光从而不得不开始悔恨的人,或者某些因为不可抗力而失去很多重要东西的人。他们所怀念的东西本身是与过去的时代无关的,只和他们自己有关。借此怀念过去的时代中诞生的作品,只不过是一种爱屋及乌,根本不是客观的评价。
当然,在多数创作者生存的大环境真正地变得更差的时候,一部分真正的创作者会勇敢地指出这一点,或者尽可能地尝试去改变它。但是,这样的人只是少数。因为,真正关心包括文学作品在内的诸多艺术作品的人从来都只是少数。很多只有人云亦云的能力的人根本没有真正地去体会经典优秀作品的内涵的能力,也没有这样做的意愿。他们也多半不会真正地关心真正的创作者们。没有真实而全面的认知,什么评价都无从谈起。
对于艺术作品而言,除极少数重视时效性或者性质特殊的类别之外,“老”本身不能说明什么,尤其不能直接等同于“好”或者“坏”。
任何时代的创作者的水平都是参差不齐的。有好的创作者和差的创作者,自然就有好的作品和差的作品,即使不同的读者、观众或者听众对于“好”和“差”的标准不完全相同。
而且,所有的作品都需要经过读者的检验。通过检验的作品才有可能留下、才有可能被传承下去。没有通过检验的作品则会被淘汰、被遗忘。一般情况下,只要大环境之内的读者群体在总体上保持正常的鉴赏能力,质量好的作品就能够脱颖而出、能够流传相对较长的时间,质量差的作品则大都会被立刻抛弃、遗忘。因此,在正常情况下,只有相对质量较好的作品才能够流传较长的时间、才能够成为多数人眼中的“老”作品。很多领域之内的经典名作之所以成为经典名作,是因为它们自身的质量,而不是因为它们“老”。
只有想不通这一点的人,才会误以为“过去的‘老’作品都是‘好’的”,甚至有可能误以为“当下的‘新’作品都是‘差’的”。
除此之外,批判当下的劣质作品和不良现状不等于应该盲目地认为“过去和过去的东西就一定是好的”,更不等于必须要“崇古”或者“回到过去”。
在很多领域中的很多情况之下,“过去”和“现在”都不是相互割裂的关系,更不是彼此对立的关系。始终有价值的东西是要学习和传承的,但是,已经变得不合时宜的东西也是需要改变、甚至需要舍弃的。
更何况,在很多情况下,“回到过去”根本就是不可能的。几乎所有的艺术领域的创作环境都是现实环境中的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成果,某些不可复制和不可倒退的因素更有可能是过去的创作环境中的关键因素。搞不清作品质量及其流传时间的因果关系的人,多半不会去考虑这样的问题。
欣赏优秀的经典作品,不等于一定要否定当下的优秀作品,更不能草率地宣称“当下没有优秀作品”。
对于真正的创作者而言,最好的活在当下的方式,就是尽可能地努力创作出更多优秀的作品。这既是为现在,也是为未来。
2022.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