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主人公冉阿让,珂赛特和马吕斯是占据全文篇幅最长的。这对青年伴侣是雨果笔下浪漫主义和理想主义的代表,《悲惨的世界》里的他们并不悲惨,反而是美好的象征。
珂赛特是上帝眷顾的宠儿,如果说芳汀有多少不幸,那珂赛特就有多少幸福。珂赛特的童年因为德纳第过得阴暗凄惨,是冉阿让将她带出黑暗,并赠与她一生的光明和爱护。
冉阿让待珂赛特如同亲女儿般百倍呵护,让她受教育,学礼节,尽管自己粗衣麻布也会满足她穿上最时尚的衣饰,是他把珂赛特培养成一个天真无邪、优雅美丽的女子。也正因如此,马吕斯才会那么痴迷地爱上她,而她也能不顾所有地勇敢追爱。
而马吕斯则是一个出生于没落贵族家庭的英气少年。外祖父是坚定的保皇党,而父亲却是一名拿破仑的军官,因为政治对立,马吕斯从小就被外祖父灌输仇视言论,以至于因为多年的憎恶而连父亲的最后一面都没见到。而后巧遇神父才得知父亲背后的深爱,了解了很多关于生父的辉煌战绩才懊恼不已。对父亲从憎恶转变为崇拜,马吕斯的生活也从此发生了颠覆,从一名坚守多年的保守派变身波拿巴派,也因此被赶出家门。
马吕斯也算得上是一个好青年。离家后的他有几年一直处于穷困潦倒的境地,习惯了锦衣玉食的他并没有被打败,而是更坚定了信念,靠零工和兼职翻译工作完成了自己的学业,最后投身于革命起义,尽管参加革命的主要原因是对珂赛特将要离去的义愤之举。
因为珂赛特的执着,冉阿让才再次涉险在下水道救下了马吕斯,最后甚至把自己的巨额财产赠与他俩作为新婚礼物。对于珂赛特,冉阿让的付出是甘愿无悔的,但因为珂赛特一味沉浸在自己的爱情中无视其他,以及马吕斯对苦役犯的偏见,导致冉阿让最后暗淡地死去。
很多读者并不是很喜欢珂赛特和马吕斯,因为他们的人性并不完美。对比于艾潘妮为爱奉献的无畏精神,珂赛特显得自私自利了些;而马吕斯更是没有安灼拉的勇敢和大义。但雨果能大篇幅地写了他俩的故事我猜想应该自有他的意图,绝非单纯只是为了写爱情故事。
珂赛特是一个被社会抛弃并压迫的穷苦儿童代表,被冉阿让这个充满仁爱的人所拯救;而马吕斯经过了多次的思想斗争和觉悟,从一名保守派变为波拿巴派,也见证并体验了底层老百姓的艰苦生活,最后跻身于革命派。
他俩代表的是法兰西的演变,是仁爱和共和下的胜利果实。他们最后步入婚姻的完美结局是人道主义的接力棒,也是走向光明大道的美好寓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