赣方言存古度高,口语中的大量词汇,如“㿎瘙子”、“髿髻子”、“䳁䳁”、“㱵户”、“趢趚”、“劳慰”、“誝誩”、“䭙甜”、“淑气”等,现在北方方言已不再使用。但是翻阅古代典籍和韵书,这些字词都能够找到,合韵,意也多为其初创的本意,如“一崛山”、“一阻坟”中的“崛”、“阻”二字。
在南宋之前,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重心都在以河洛为中心的北方一带,古代典籍用语为河洛一带的古汉语,韵书采集的是河洛一带汉人的口语发音。如此推理应该是北方汉语方言存古度高,那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反常现象呢?
原因在于北方战乱频发,在游牧民族一次又一次入主中原以及其强权统治之下,北方汉语大变。而一部分汉人遁入南方避乱,在南方山重水隔的地理环境下,古汉语得以留存。同时,相对安定的南方,也使得南方华夏精神更浓,传统汉文化气息更重。
汉语方言的形成史(图一),就是中国历史发展的缩影,也是一部汉人的血泪史:晋朝衣冠南渡(闽语)-> 南北朝300年(客赣语)-> 隋唐300年(唐音)-> 北宋(宋音)-> 南宋垦荒岭南(新粤语)-> 南宋灭亡(潮汕话)-> 辽金元300年(北方话)-> 明朝建立(江淮官话)->明朝屯军西南(西南官话)-> 江西填湖广(新湘语)-> 清朝建立(北京话)-> 闯关东(东北话)
一、唐宋时期汉语腭化,汉语语音由浑厚变清脆
在《中古汉语赣方言之音韵调》一文中,我们通过对比赣方言和《广韵》的声母表(图二),发现赣方言多出了dh/th/dh三音,而在唐宋时,此三音已经前移派入ch/qh/zh(如:章dhong -> chɑng,昌thong -> qhɑng,折dhet -> zhɛt),说明在唐宋时期汉语已经出现了腭化现象(图三)。
腭化使得元音有规律的向前偏移或者移位(图四),发音空间缩小。为发音方便、顺畅、清晰,声母则普遍向前偏移(如声母x)和位移(如声母c/d/p/h/h/b/g/j/q/t),唇舌开合幅度增大(如:黏-riɛm -> nriɛm ),发音出现重读和咬字(如:袋hai -> tai -> dai),语音也由浑厚沉稳变清脆高亢。这可以从深受唐宋音影响的南方方言南昌话、新建话和北方方言洛阳话、秦腔体会到。
这一流变伴随着民族性格从端正厚重向清雅自信演变。此外,唐宋时期同源字读音分化(青qiang -> qɛng,清qiang -> qiɛng;甚shəm -> zhim,谌shəm -> shim;识shêk -> shik,炽shêk -> qhi)。唐朝是一个伟大的朝代,奠定了现今发音清悦的北方话的基础,而且其影响力远播海外,深远影响朝鲜、越南等周边国家和民族的语言和文化。
二、辽金元清四朝汉语“浊声清化、平声分阴阳、入派三声、介母平化或脱落”,使得汉语读音减少,同音字大大增加
唐后,操阿尔泰语系的北方游牧民族一拨拨迁入中原,汉语急剧流变。由于阿尔泰语系为多音节语言,元音、辅音、声调很少,与其不兼容的汉语音韵调被斵去。
1、蒙古语、突厥语、满语辅音无d/qh/nh/xh/-/h/f,这些汉语声母被斵去,对应字词派入近音声母中(如:d -> d,f -> f,qh -> q/ch,nh -> r,xh -> sh/q);
2、蒙古语、突厥语、满语中没有词首复辅音,使得声母dr/tr/dr/nr/cr/qr/zr/sr/xr消失、介母y、r、w脱落;
3、蒙古语、突厥语、满语ng不能出现在词头,使得此类字派入其他声母(如:我ngoe->wo;饿ngoe->e);
4、蒙古语基本辅音仅有17个(另外借词辅音7个),满语基本辅音19个。在其影响下北方汉语浊音清化,声母急剧减少到23个。从而得到现代汉语声母表(图五)。
5、蒙古语t、k、q不能当韵尾,直接导致北方话入声消失。
6、蒙古语元音7个,无短元音;满语元音6个,不分短、中、长音,所以普通话元音也已经不分短中长三音了。导致中古汉语短中长元音和第四音(æ-a-aa/ɔ-o-oe/e-ə-ɛ-ɛɛ-ɛɛ/i-i-ii-ii/u-u-uu-uu/ü-ü-üü)共22个元音锐减到普通话的6个(图六)。
多音节语言和单音节语言天然不兼容,北方游牧民族的迁入,使得北方汉语“浊声清化、平声分阴阳、入派三声、介母平化或脱落”,读音减少,同音字大大增加。再加上游牧民族的统治地位和其推行的正音运动,使得汉人不得不学习胡人的蹩脚汉语,近古汉语在此背景下横空出世。汉民族的精神也随着北方汉语一并砍斵,难寻汉唐风骨。
三、明洪武皇帝光复中华,推行《洪武正韵》,却难改北方话木已成舟的事实
雄才伟略的洪武皇帝克复北方,光复中华,有感于北方穿胡服、取胡名、从胡俗,华夏被严重撕裂的现象,采用一系列举措恢复汉人的衣冠礼仪制度,其中的一项为推行《洪武正韵》——以南京一带东晋雅言遗存江淮官话为通用语,试图光复被砍伐得支离破碎的汉语。但是限于当时的教育、通讯水平,且不像云贵川一样有大量的江淮移民屯军,其努力仅仅是形成了一些方言岛。加之“靖难之变”后,中国的政治中心重回到北方,并没有改变元朝后北方话木已成舟的事实。
四、民国时期老国音“胎死腹中”,北京音韵体系已成既定事实
民国初年的老国音试图恢复以北京音系为基础,兼顾各地语言,保留入声,区分尖团音的中古汉语音韵体系,但是限于当时政局动荡,军阀割据,政府推行有心无力,老国音“胎死腹中”,而“燕云十六州”在经历辽金元400余年统治后形成的北京音系成既定事实。
—完—